小说123

小说123>酒水供销协议 > 第43章 惦记不如算计(第3页)

第43章 惦记不如算计(第3页)

“哦!原来是他呀,我知道这个人,不就是那个特别能吃的冯胖子嘛!”柳老师恍然大悟地点点头,表示对冯胖子有所耳闻,并且显然还记得关于他的一些特征。

“没错,我的父亲在安国的时候可是位居二把手!后来经过一番职务调动,到了万丰,结果却变成了三把手。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被大材小用了,于是便想尽办法四处活动,最终成功地调到了天子脚下工作。

柳老师听闻后,轻轻摇了摇头说道:“唉,那个地方可不是那么好混的啊!毕竟是在天子眼皮子底下做事,无论是做得好还是差,都会被看得一清二楚,没有丝毫可以隐藏的余地。想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有所作为,可真是不容易呐!”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担忧。

过几天自强传来一个噩耗:于老三吊死了!

于老三当然排行第三,老大于会恩,老二于猪倌儿,他们住在母亲家的正后方。哥三个只有老大成家了,他们生活在一起。

于老三是我和老弟的朋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那次安北看病,我和老弟没想到跟他在安北不期而遇。

那是1977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带着老弟踏上了前往安北的旅途。这次出行不仅仅是我自己看病,还有着重要的目的——给老弟看病。

一路上,老弟显得有些沉默寡言,或许是身体的不适让他心情沉重吧。我时不时地跟他聊聊天,试图分散他的注意力,减轻一些他的焦虑。

当我们终于抵达安北时,立刻就赶到了医院。经过一系列繁琐的挂号、排队等流程后,终于见到了医生。医生仔细询问了老弟的症状,并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

老弟后心部位起了三个小红疙瘩,而且这三个红疙瘩竟然呈现出一种奇怪的三角形排列。

老弟是什么病呢?以前在永平卫生所看过,姚大夫说是心脏病,那次我是给自己看面瘫的,顺便给老弟瞧瞧,这次跟我又来安北大医院看看。安北大医院的医生说他不是心脏病。

接下来轮到我了,医生同样认真地查看了我的面瘫情况以及肚子上的牛皮癣。经过一番诊断之后,医生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和建议。

在那弥漫着消毒水气味的医院走廊里,我们竟不期而遇地碰到了于老三。

原来,他此次前来医院是为了治疗自己那双天生就不太正常的眼睛。然而,经过一番详细的检查和诊断后,医生却无奈地告诉他,目前的医疗技术也只能尽力帮助他维持现状,无法彻底治愈这一顽疾。

彼时的于老三已经四十多岁了,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些许沧桑的痕迹。一直以来,他都怀揣着一个朴素而又强烈的愿望——希望能够治好自己的眼睛,从而改变命运的轨迹。可惜事与愿违,这个美好的憧憬如今看来似乎难以实现。

在那家熙熙攘攘的饭店里,我们围坐在一张略显拥挤的小桌旁,桌上摆放着两笼热气腾腾的肉包子。这可是刚出笼不久的美味,那股诱人的香气直往鼻子里钻。

老弟倒是动作迅速,风卷残云般地解决掉了自己面前的那份包子,很快就摸着圆滚滚的肚子,表示已经吃得饱饱的啦。而我和于老三呢,则不紧不慢地继续享受着这份美食。

眼看着两笼包子逐渐见底,但还是剩下了几个孤零零地躺在蒸笼里。这时,我和于老三相互对视一眼,都心有灵犀地点点头说道:“哎呀,不行了,实在是吃太饱啦!”

然而,就在我们准备结账离开的时候,老弟却突然伸手从蒸笼里拿起了一个包子塞进嘴里,一边嚼着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别浪费嘛,我再帮你们消灭一个。”

当我和老弟来到火车站时,于老三也送我们到那里。他手里面拿着好几根冰棍。

“来,吃根冰棍解解暑!”于老三热情地说道,并把冰棍递到我的面前。然而,我摆了摆手,表示此时吃不下这种东西。

老弟倒是毫不客气,伸手接过了其中两根冰棍。而于老三的两只手上还紧紧握着四五根冰棍,由于天气炎热,冰棍融化得很快,冰水不停地顺着他的手指往下滴嗒。

火车开动了,于老三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不见了,他乡遇到故人感到特别亲切。而他还把我们送到车站,他自己留下来还要坚持治疗几天。

于老三平时就在屯东头儿看守那块地,而老弟上学的路正好要经过那里。每天放学后,老弟从东边走回来总能看到于老三孤单单的身影。

时间一长,老弟偶尔会走上前去跟于老三打个招呼、说几句话。或许是因为看到于老三一直尚未成家立业,老弟心中不禁产生一丝同情。

如今于老三竟然突然离世了。这个消息对于老弟来说无疑也是一个打击。从此以后,每当他路过屯东头儿那片土地时,他都可能会想起与于老三相处的点点滴滴。

说起于会恩一家,那可真是本本分分、老老实实的人家。他的两个小女儿更是乖巧懂事,她们与两位叔叔之间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

平日里,两个小女孩总是围绕在叔叔们身旁嬉戏玩耍,给这个原本有些沉闷的家庭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不过,要说这家中最为不幸的人,恐怕非于青林莫属了。他是于会恩与其前妻所生下的孩子。他自己终于盼来了新生命——一个可爱的儿子。正当全家人沉浸在添丁进口的喜悦之中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了于青林身上。

年纪轻轻的他竟患上了可怕的脑囊虫病,尽管家人四处求医问药,竭尽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未能挽回他的生命。就这样,于青林未满三十岁便撒手人寰,留下了无尽的悲痛和遗憾给他的亲人。

长久以来,我的心中始终萦绕着一个深深的疑惑:那就是所谓的姓名学到底有没有其准确性可言呢?说实话,对于那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迷信之说,我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

然而,对于流传至今的命理学,我却持有一种别样的看法——尽管我并非对其全盘接受,但仍觉得其中或许蕴含着一定的道理。

毕竟,如果这些学说纯粹只是无稽之谈,那么它们又怎能历经岁月的沧桑,得以传承至今,并被印制成一本本厚重的典籍呢?

尤其是在古代,造纸术尚不发达、纸张价格极其昂贵的时候,要将这些理论编撰成册并广泛传播,绝非易事。

就拿“于青林”这个名字来说吧,如果把它改写成“鱼清鳞”,乍一看似乎颇有些奇特之处。想象一下,鱼儿失去了身上那晶莹剔透的鳞片,岂不是会变得脆弱不堪、处境艰难?

当然啦,这仅仅只是一种巧合罢了。不过话说回来,世间的巧合千千万万,每一个巧合之间其实也存在着微妙的差异,绝不可能完全雷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