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狱警十七的结局 > 第66章 命运的安排(第2页)

第66章 命运的安排(第2页)

可是自那以后,他的生活便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从被当成犯罪嫌疑人逮捕,到如今等待判决。命运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泰然和淡然的心境只是短暂的片刻。在某些瞬间,他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接受命运的安排,无论结果如何,都能坦然面对。可这种平静总是很快被打破,忧虑和恐惧又会重新占据他的内心。他忧虑年迈的父母承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忧虑幼儿缺乏父爱和失去一些必要的教育的机会,遗憾不能与妻子白头到老。总之他恐惧自己真的会被判处极刑。

苦恼也时刻伴随着他。他苦恼自己的命运为何如此坎坷,仅仅因为一次善意的举动,就要面临如此残酷的结局。他不停地在脑海中回想事情的经过,试图找出哪怕一丝自己不被卷入其中的可能。但那是徒劳,每一个环节都是紧紧的连结在一起的,都是将自己带进去,然后打进深渊。

无论如何,能够存活下来且不被置于死地的几率正在逐步攀升。案件的情况清晰地摆在那里,那无疑是判定罪行以及量定刑罚的坚实事实依据。在当今社会,没有人可以只手遮天,即便无法做到完全以证据为重、遵循事实并依照法律进行审判,但至少也应该对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的感受稍加顾及吧!毕竟,除开权力与蛮横之外,多多少少还是要讲究一些法治和公平正义的啊!再者说了,事实明明白白,再说了,从梁真贵能知过去来看,他也应该能知未来的高人!他都断言侯本福不仅能够活命,而且下半生还会有顺遂如意的好时光,难不成这些话全都是虚妄不实的吗?难道所有这一切都是绝无可能发生的事情吗?难道侯本福的生死存亡仅仅取决于江家背后的势力和靠山吗?难道那至高无上的法律法规就这样被负责红胜中级人民法院提审侯本福一案的那位法官肆意践踏于脚下吗?莫非这世间已经全然没有任何规矩和道义可言了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侯本福有时会不由自主地回想起那位令他心生厌恶的法官。每次想到那个人,脑海中就会立刻浮现出“叛徒”和“汉奸”这样令人不齿的词汇。

这位法官任职于红胜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其身份地位本该令人敬重,但他却与江家那股恶势力勾结在一起,充当他们的后台靠山以及罪恶行径的帮凶和爪牙。只要一看到那张脸,侯本福便能感觉到一股邪恶之气扑面而来。

从面相上来看,这个法官长得贼眉鼠眼,一副尖嘴猴腮的模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绝非善类。而且他的眉宇之间总是透露出一种阴险狡诈的神情,仿佛时刻都在算计着别人。再加上那双细小而又狭长的眼睛,时不时闪烁出狡黠的光芒,更是给人一种心怀叵测的感觉。

不仅如此,这法官的身材也显得十分瘦弱单薄,仿佛一阵风就能将他吹倒似的。整个人看上去病恹恹的,毫无生气,活脱脱就是一个短命鬼的形象。侯本福心想,像这种作恶多端的人,老天爷肯定不会眷顾他太久,迟早都会遭到报应的。

有些时候,侯本福会在内心深处暗暗地诅咒或者有意地丑化这位法官。然而,事实上,他的这种情绪并非仅仅针对这一个人而已。确切地说,他所愤恨和仇视的对象乃是江成强整个家族中那些一心想要将他置于死地的所有人!只是因为其他那些人侯本福根本未曾谋面,所以自然而然地,眼前的这位法官便成为了他们的典型代表。仿佛这位法官就是那个既不讲道理又不遵循法律规则的丑恶团体的化身一般。每当想起自己“犯罪的”的前前后后,侯本福的心中都会涌起一股无法遏制的怒火,而这股怒火最终都集中在了那位法官身上。

当然,侯本福这个人向来沉稳内敛,极少会轻易动怒。即便心中有再大的不满和愤懑,他也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地将这些负面情绪表露在外。毕竟,这跟同处一室、被关押在一起的其他人毫无关系。他深知不能让这种糟糕的情绪影响到任何人,更不能无端地把责任归咎于那些与此事毫不相干的狱友们。

就像梁真贵说的那样:“命运本是两只脚,命是胎中来,运却不由人。”的确如此,命运本来就是由两只脚支撑着前行的。其中‘命’乃是从娘胎里带来的,无法更改;而‘运’呢,则往往不受人的控制。想想看,原本只是几个好友相约一同上街去享受一顿美味的宵夜罢了。谁能料到,竟会偶遇江成强那伙人。按常理来说,既然相遇了,大家坐下来开开心心地喝喝酒,聊聊天,本该相安无事才对。可结果呢,不知怎的,先是发生了言语上的冲突,接着事态逐渐升级,最终酿成了一场命案。而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头到尾,侯本福仅仅只是个前去劝架的旁观者而已,却莫名其妙地背上了“杀人凶手”这个沉重的罪名。你说说看,这难道不正是所谓的“运”吗?平日里我们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运气不好”,恐怕也就是这般情形了吧!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鸡两翼,飞不过鸦。马有千里之程,无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吕蒙正的《寒窑赋》这些句子形象地描述了命运的无常和时运的重要性。

冯友兰在《命与天命》中提到,命运的定义是一个人无意中的遭遇,遭遇只有幸和不幸,没有理由可说。包括孔子也说“知天命”,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这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命运的深刻理解,还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阐述了命运与个人努力、时运之间的关系。古人认为,尽管个人有凌云之志,但若不得时运相助,也难以达成目标。所以古人强调在面对命运时应有平和的心态,顺应天命,安贫守份,等待有利于自己时机来临。

三国时的文学家李康写过一篇《命运论》文风汪洋恣肆,气势磅礴:

夫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故运之将隆,必生圣明之君。圣明之君,必有忠贤之臣。其所以相遇也,不求而自合;其所以相亲也,不介而自亲。唱之而必和,谋之而必从,道德玄同,曲折合符,得失不能疑其志,谗构不能离其交,然后得成功也。其所以得然者,岂徒人事哉?授之者天也,告之者神也,成之者运也。夫黄河清而圣人生,里社鸣而圣人出,群龙见而圣人用。故伊尹,有莘氏之媵臣也,而阿衡于商。太公,渭滨之贱老也,而尚父于周。百里奚在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不才于虞而才于秦也。张良受黄石之符,诵三略之说,以游于群雄,其言也,如以水投石,莫之受也;及其遭汉祖,其言也,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非张良之拙说于陈项,而巧言于沛公也。然则张良之言一也,不识其所以合离?合离之由,神明之道也。故彼四贤者,名载于箓图,事应乎天人,岂可格之贤愚哉?孔子曰:“清明在躬,气志如神。嗜欲将至,有开必先。天降时雨,山川出云。”诗云:“惟岳降神,生甫及申;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运命之谓也。

可以明显看出,“命运”这种说法,自古代以来就一直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并非仅仅到了今日才开始崭露头角、初露端倪。既然存在这样一种广为流传且深入人心的理论体系,那么必然意味着曾经在现实生活当中真实地发生过与之相关的种种事件和情况。既然过去已经有过实际案例来佐证这一理论,那么为何在当下这个时代,它就不能够再度降临到侯本福的身上呢?

换个视角来看待这件事情,就在那特定的某一天、某一刻以及那个确切的位置上,冥冥之中似乎早已注定要上演这么一场充满争议和纠葛的公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到这场公案中的人物未必一定得是侯本福本人,说不定有可能是张本福或者李本福等其他人选。毕竟只要有一个人注定要卷入其中,承担起相应的角色与责任,而刚好在当时当地那样特殊的情境之下,侯本福恰好出现在那里,成为了那个无法回避、不得不面对一切的当事人。

喜欢狱中十七年请大家收藏:()狱中十七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