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睿好奇道:“‘胚种论’?这名字挺新鲜,是什么意思?”
洛尘说:“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个观点。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探测器在67P‘丘留莫夫—格拉西缅科’彗星表面发现了有机物成分。
除此之外,在1969年坠落于澳大利亚的默奇森陨石中,科学家检测到了超过70种氨基酸,其中有一些在地球上的生物体内也存在,这暗示着陨石可能携带了来自宇宙其他地方的生命物质。
还有,在对一些碳质球粒陨石的研究中,发现了复杂的有机分子,如多环芳烃等。
‘胚种论’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太空中的其他地方,随后经由陨石或彗星物质散播,在地球早期阶段抵达地球。”
骁睿瞪大了眼睛,惊叹道:“这简直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生命竟然可能来自外太空。
但如果是这样,为什么现在还不能确定呢?争议点在哪里?
要是能把这些争议点分析清楚,对他观点的完善也有帮助。这就好比我们站在一个巨大的十字路口,‘胚种论’是其中一条看起来很神秘的路,但我们不确定它是不是正确的方向。”
洛尘耐心解释道:“这一观点存在很大争议。有些科学家认为,宇宙中的辐射强度极高,伽马射线、X射线等高能辐射会像一把把‘分子剪刀’,无情地切断生命物质的化学键,破坏其结构。”
骁睿追问:“那生命物质不就被破坏了,还怎么传播?”
洛尘说:“是啊,宇宙中的极端温度,要么冷到接近绝对零度,分子运动近乎停止,要么热到上千摄氏度,生命物质根本无法稳定存在。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生命物质很难在星际旅行中存活并在地球扎根。”
骁睿又问:“那支持‘胚种论’的科学家们怎么看这些问题呢?他们总不会坐视这些质疑不管吧。”
洛尘说:“但支持‘胚种论’的科学家们也提出了一些假设,比如生命物质可能被包裹在陨石内部,陨石就像一个坚固的‘宇宙盾牌’,能够阻挡大部分辐射,为生命物质提供相对安全的庇护所。
又或者生命物质以一种特殊的休眠状态存在,降低自身的代谢活性,从而抵御极端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目前的证据还不够充分。虽然发现了一些有机物成分和奇特颗粒,但很难确凿地证明它们就是生命的‘种子’,也无法确定它们与地球上生命起源的直接关联。
而且,对于生命如何在太空中起源,以及在星际旅行中如何存活并成功在地球扎根,还有很多科学难题没有解决。
不过,这些新观点确实为我们思考生命起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顾神提出生命诞生非随机,是个大胆的假设,要是能把这些新研究、新观点整合起来,进一步推导论证,说不定真能有重大突破。
这也让我们在探讨生命起源时,不能只局限于地球本身,宇宙的宏大环境或许藏着关键线索。
‘胚种论’提出生命可能在宇宙中起源并传播到地球,那么生命如何在星际间极端环境中存活就成了关键问题。
这时候,地球上的嗜盐菌、嗜热菌能给我们一些重要启示。”
骁睿来了兴致:“嗜盐菌和嗜热菌我知道,它们能在高盐、高温的环境中生存,确实很神奇。它们的细胞结构和代谢方式都与普通生物不同,也许真能为生命起源提供线索。那它们具体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洛尘说:“这些微生物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说明生命的适应性远超我们想象,或许在星际传播过程中,生命也具备类似的特殊生存机制。”
骁睿接着问:“那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相对短暂的时间内出现大量不同门类的生物,这和生命起源观点有什么关联?
是生命起源后的一次‘爆发式’演化,还是暗示着生命起源存在尚未知晓的加速机制?
感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就像是生命起源故事里的一个超级大彩蛋,我们得好好琢磨它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