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房玄龄、杜如晦坐在官署中谈笑风生,曲辕犁带来的耕种热情,让大唐的荒地得到了大量的开垦。
“玄龄啊,真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技术革新,竟能取得这样出人意料的成果,真真是意外之喜啊。”
“唉,正则常和老夫抱怨,说曲辕犁的奖赏太低,没有激发出继续研究的兴趣。”
“哈哈哈,正则这孩子的心思啊,总是让人哭笑不得,陛下哪里不知晓革新的重要性,只是这等器具哪里是随随便便就能研发出来的呢。”
“两日后便要出发了,如今朔州边关时不时的便有骚扰,老夫心中还是有些许担心的。”
“玄龄勿忧,药师曾说,正则带兵不拘泥于寻常兵法,颇为灵活机动,
主张以己方的优势,歼敌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颇得孙子兵法的精髓,
只是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的经验罢了,保得自身安全还是没有问题的。”
“师父,杜相,你们是在夸我吗?”秦浩刚步入厅中,便听到了对自己的赞美之声。
“徒儿怎地如此晚,为师与杜相茶水都快喝饱了,快坐下吧。”
“师父啊,您老人家是过来人,徒儿这可是新婚啊,正在柔情蜜意之中,扰人清梦可是大罪过,
徒儿已经使尽了浑身解数,这才脱身而来。您还一点不领情,徒儿感觉很受伤啊!”
“哈哈哈,正则所言极是,是老夫与你师父的不是,希望正则早些有个子嗣,如此才能全心的为朝廷献计献策嘛。”
“是又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吗?什么大事能轮得到小子发表意见?
况且再有两日便要出发了,砍脑袋拿军功才是正事,朝廷大事有杜相与师父这等老臣还不够吗?”
房玄龄收敛神情,正色道:“正则,武德年间,荣留王曾主动向大唐朝贡,贞观元年又遣使者入朝,向大唐表示臣服。
陛下对高句丽采取了友好的政策,承认了其在辽东地区的统治地位,并给予了赏赐和封号。
然则边关来报,其开始在辽东地区修筑长城,不断加强军事防御。陛下得知,心有不安,让领军将领多加关注。
如今,大唐正欲讨伐东突厥,实在没有余力顾及高句丽的这些小动作,
因此为师与杜相建议陛下,以正则之前所说的经济之策延缓对方的发展,只是一时之间不知从何处下手。
召正则前来,就是谈谈心中想法,此事并不急于一时半刻,不过大政方针还是要有针对性才行。”
“哦,这个事啊,徒儿一下子也不知道要如何做呀。杜相近日身体如何,我看您的脸色可有些不太好,
春季旧病最易复发,可要当心着些,小子已特意交待医学院药丸制作一事,固定时间需去学院复查,万不可粗心大意。”
杜如晦颇为欣慰,捋须点头,“正则真是有心了,想是春季风大,灰尘有些严重,最近确实咳嗽有些加重了。
正则赠给老夫的那个口罩倒是不错,无事之时老夫常常戴着的,孙神医偶尔进城之时也常来复查。唉,这身体让大家都操心了。”
“徒儿,为师问你话呢?怎地答非所问,可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不成?”
“师父熟读史书,应知晓春秋齐国管仲的齐纨鲁缟、买鹿制楚吧。
既然无力针对其现在的动作,完全可以参考此策,岂不正是一招制敌的上上之选?
徒儿倒还蛮喜欢那里的人参,而且高句丽有些地区气候温和,有适合桑树生长的自然条件,
完全可以吸引他们改田种桑啊,我大唐对丝绸的需求可大得很哪。”
杜如晦沉思片刻,开口道:“此策我与你师父倒是想到了,只是一时不知以何开头,正则可有什么好主意?”
“高句丽地形多样,单用一项不好制衡,总之大唐缺马、缺丝绸、缺人参,缺茶叶、缺甘蔗嘛,
价格上可对其优惠些,少挣些便是了,给他们多些利益,相信他们会心甘情愿的,
况且高句丽已臣服大唐,我们不能看着人家的百姓挨饿,大唐今年过后粮食产量必然会有所提高,储备所需后亦可救济邻邦。
若是百姓不缺吃的,待认识到草场、桑树、人参比种粮更易获得财富,他们无论如何都拒绝不了的,这是阳谋,我认为是无解的阳谋。”
二人频频点头,也觉得好像找到了关窍,房玄龄问道:“可这几项产业都掌握在正则手中,陛下届时可能会有微辞。正则如何应对与朝廷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