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贞观逆旅归乡之途笔趣阁最新章节 > 第221章 阴妃侍寝求封地唇枪舌战议国债(第2页)

第221章 阴妃侍寝求封地唇枪舌战议国债(第2页)

如今到达了地点,自己的士兵已经累得精疲力尽,但是那些护卫却还一个个的颇有精神。

“秦县子,我等还是先寻个地方尽快休息吧,晚些我陪秦县子去北楼关的南市与北市都去转转,熟悉一下情况,顺便看看能不能遇到一些胡商,了解一下行情。”

“多谢了,明日争取交换完后便返程,今日还得辛苦稚圭陪我一趟。”

“秦县子勿需客气,都督交待过在下,秦县子日后还要带动朔州的经济,助力城防建设,在下甚是钦佩,岂会言累,我等现在便去北楼关驿站安顿吧。”

-----------------

次日早朝,萧瑀被任命为太子少傅,官阶比太子少师进了一级,但是不再参议朝政,这意味着萧瑀从此远离了政治中心。

接着,一个重大的议题摆上了朝堂,发行国债。

此议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大臣面露讶色,诸多反对之声渐次而起。

侯君集率先站出:“陛下,臣以为发行国债之举万万不可。我大唐以农为本,百姓所赖者,田亩收成与安居乐业。

国债之行,恐使百姓分心于财货之事,弃本逐末,长此以往,农事荒废,根基动摇,国将不国。

且民间财富有限,若是征募国债,民力不堪重负,必生怨怼,于陛下圣德有损,于社稷安稳不利。”

唐俭紧接着上前一步,恭敬说道:“陛下,臣也以为不妥。国债发行之后,其兑付期限与利息支付皆是定数。

若遇灾年或是财政吃紧之时,无法按时兑付本息,那朝廷威望必将受损,百姓对朝廷的信任会大打折扣。

而且我大唐地域广袤,各州县经济状况参差不齐,富庶之地或可响应,然贫弱之地则难以推行。

强行而为,易引发地方矛盾与骚乱,不利于大唐的长治久安。”

韦挺沉声道:“陛下圣明,然臣仍要直抒己见。发行国债,看似能解当下财政困局,实则是将未来之风险提前预支。

我大唐的财政理应由赋税、贡赋等稳定来源支撑,若过度依赖国债,会使朝廷陷入借新债还旧债的泥沼。

且这国债一旦流入市场,物价恐会波动,商人逐利,或囤积居奇,或哄抬物价,受苦的终究是我大唐的万千百姓,还望陛下斟酌。”

一连三击,李世民有些傻眼,没想到反对之声这么剧烈,眉头微皱,看向了长孙无忌,关键时刻还得大舅哥出马。

长孙无忌本欲反对秦浩的提议,见李世民望向自己,分明是求助的眼神,内心一叹,开口道:“陛下,臣以为发行国债虽为险棋,却亦是良机。

如今天下初定,百废待兴,诸多事务皆需财帛支撑。国债之举,可聚民间之财为国家所用。

我大唐百姓众多,其间不乏殷实之家,若能妥善引导,使其自愿将闲钱投入国债,朝廷便可有充足资金解当下之困。”

杜如晦目光坚定,上前一步道:“陛下,此乃高瞻远瞩之举。国债于国家,犹如血脉之于身躯,能输送养分。

当下大唐欲展宏图,无论是开辟商路,促进商贸流通,还是扶持工坊,发展手工业,皆需大量资金。

国债可吸引各方财富,为这些宏伟计划提供动力。且通过国债发行与兑付,能让百姓与朝廷休戚与共,更增大唐凝聚力。

只要朝廷信誉卓着,管理有方,发行国债定会功在千秋,臣举双手赞同。”

魏征最后出列,行礼后朗声道:“陛下,臣思忖再三,亦赞同发行国债。

然臣以为关键在于取信于民。国债之事,务必公开透明,用途明细皆要公示,让百姓知晓所出之财用在何处,如何使大唐更加强盛。

同时,监督机制需严密,不可使国债之财被贪墨挥霍。

若能如此,百姓定会踊跃参与,此乃全民助力大唐崛起之善策。

陛下心怀天下,此议若成,大唐定能在经济之途开辟新径,臣亦全力支持。”

三比三打平,李世民给了长孙无忌一个满意的眼神,看得长孙无忌一个哆嗦,身子有点发冷,唉,行,你高兴就成。

“众卿家各抒己见,均各有道理,凡事皆有一利有一弊,不能单一的看待问题,如今国库空虚,诸多急迫之事便要搁置,不利国家发展,故才有国债一事的产生,居然赞成与反对大致相当,朕想听听玄龄的看法。”

房玄龄微微点头:“陛下,国债之发行,可解燃眉之急且惠泽长远。

观当今之势,若仅靠赋税,难以满足国家大规模建设与发展之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