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贞观逆旅归乡之途笔趣阁最新章节 > 第196章 纳妃风波终作古奸商巧计获盈余(第1页)

第196章 纳妃风波终作古奸商巧计获盈余(第1页)

次日十五大朝,朝堂上李世民将许敬宗进谏的说辞与众臣说了一遍,并表达了开办蒙学院的想法。众臣心思各异,武将普遍赞同,这也是皇恩的体现,入了朝廷举办的学院之中,以后为官自然也会有所保证,毕竟以后的大唐一旦平定诸国,需要更多的是文臣。就连最看不上秦浩的长孙无忌也未明确表示反对。

文臣则意见不一,有的表示三字经作为一本新书,不能与《论语》《孝经》《千字文》相提并论,更何况是作为主要教学书本。孔颖达脸色最为难看,自己默默做了这么多,想着有了不错的成果再向陛下请功,没想到被许敬宗摘了桃子,一时有些想不开,沉默不语。

一番激烈争论,李世民征求国子监的意见。孔颖达建议不分品级,既是幼童启蒙,便应扩大招收范围,最终确定朝廷出资,官员子弟不分品级皆可入学,总算是皆大欢喜。房玄龄一时有些扬眉吐气,自己徒弟的书成了教授的书籍之一,这可是能写进家族日志的喜事,唉,可惜的是不知其生父的信息。

宣布将蒙学一事交由越王主持时,尚书右丞韦挺、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纷纷出列表示支持,长孙无忌、李元昌则建议由太子负责此事,房玄龄未发表意见,李世民最终拍板由四皇子李泰负责选址、采购并制定教学管理。

接下来便是纳郑氏为妃嫔一事,魏征见李世民又在朝堂上说了出来,觉得定是还不死心,直接出列道:“陛下,郑氏已经许配给陆爽,只是尚未完婚。按照礼制,女子许配了人家,即便未婚,也算是有夫之妇,陛下此举乃有违礼法。陛下常言应爱护百姓,担忧百姓所忧虑之事,以百姓之乐为乐。然君主有妃嫔的同时,也应让百姓阖家欢乐,这才是君主应有的德行。陛下在下诏前考虑不周,没有调查清楚便匆匆行事。此事若成,必将损害皇家威严、削弱陛下在百姓中的威望,还请收回成命,放弃纳郑氏入宫。”

李世民顿时脸色一黑,眼神望向长孙无忌,大舅哥顿时会意出列道:“陛下,郑氏许配陆氏,只是魏相道听途说,双方并无婚书,且陛下言出法随,下发的诏书岂能随意撤销,册封大礼已开始,不应中止,臣主张继续进行册封仪式。”

李世民微微点头道:“陆家的陆爽昨日上表陈说,自己与郑氏并无婚约,其父与郑家的银钱往来只是朋友间的资助,并非聘礼。既如此那。”

魏征立刻打断李世民,开口道:“那陆爽不过是因害怕陛下的报复,故才违心承认无有婚约,陛下岂不知辛处俭吗?”

顿时朝堂一片寂静,房玄龄也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你是真他妈的牛叉,老子服了。

李世民老脸憋得通红,沉默良久,无奈的挥了挥手,退朝。

回到两仪殿中,李世民越想越来气,抽出宝剑在殿中挥来挥去,高福吓得两腿颤颤,自己已被割了一刀了,别再挨上一剑,连忙偷偷跑去将此事报与长孙皇后。

长孙听闻李世民的疯癫行为也是大吃一惊,了解到了朝堂之上的大致经过后,稍一琢磨,转身回宫更换上自己正式的朝服,然后快步来到两仪殿中。

见李世民面色阴沉,赶忙上前轻声问道:“二郎,今日为何这般不悦?”李世民气呼呼道:“哼!还不是那个魏征,朕在朝堂之上,他竟丝毫不给朕留一丝情面,言说朕会报复陆家小子。朕堂堂天子,他一介臣子,却如此张狂,朕恨不得杀了这个田舍翁!”

长孙皇后心中一震,但却并未慌乱,而是微微思索片刻,盈盈下拜。李世民见状,不禁有些诧异:“观音婢,你这是为何?”

长孙抬起头,目光诚挚地看着李世民道:“陛下,臣妾听闻,君主圣明,臣子才会正直敢言。如今魏征这般毫无顾忌地直谏,不正彰显了陛下的贤明大度吗?此乃大唐之福,陛下之幸,臣妾特向陛下道贺。”

李世民听了长孙的话,心中一震,怒火渐渐消散。凝视着长孙皇后良久,缓缓说道:“观音婢已许久没有这般称呼过朕了,朕知观音婢为何如此郑重,是朕一时糊涂了。魏征虽言语直白,却也是为了大唐社稷,朕怎能因一己之怒而错杀忠臣。”

长孙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二郎能如此想,实乃万民之福,大唐之幸。”

李世民将长孙拉到身边坐下道:“唉,朕不该冲动失了理智,说出那样的话,有观音婢在一旁,朕才能时时清醒自己的所为啊。不过那郑仁基为何会收下朕的聘礼,那陆爽又为何上表说无有婚约呢?”

长孙沉思片刻叹道:“此事是臣妾的错,那郑仁基应是抱有侥幸心理,或许是只有口头应承而没有纸面婚约,又不敢得罪陛下,故而收下了聘礼。陆爽应是害怕二郎日后暗中责怪,才会否认婚约。魏征虽说出了辛处俭之事让皇家难堪,但却如出一辙。”

李世民长吁口气,“朕险些便步了父皇的后尘啊,既如此,朕便废除诏书,取消了册封大典吧。”

长孙补充道:“二郎应再下道赦书给陆爽,承认自己的过错,消除他的担忧才是。”

李世民将长孙搂入怀中,轻轻点头。

午后停止册封的诏书一下,长安城中纷纷赞扬李世民爱民如子,一代圣君,自不必提。

-----------------

越王府中,李泰简直高兴的手舞足蹈,无可名状,这个差事可不是小事,这代表着父皇对自己的重视。连忙召来韦挺、岑文本和崔仁师来商议地址选取、资源调配以及教学管理方面的事宜。最终因崇仁坊文化氛围浓厚,有众多文人墨客聚居,书店众多,又与皇城相邻,定址在此地。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