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高兴道:“制盐之法甚好,于国有大功,众卿认为应该如何封赏为好啊?”
大家都有点没弄明白,不是说没有所求的吗?只有房玄龄微笑不语,聪明人心照不宣,其他人也反应过来了,纷纷默不作声。
秦浩没想到李世民会当着自己的面讨论封赏的事,觉得不妥,
于是上前一步道:“陛下,小子本不为求封赏,此事容后再议吧,小子觉得还是先商议如何用盐换粮救济灾民为先。”
李世民含笑点了点头,是个心忧百姓的好苗子,于是向房玄龄瞄了一下,房玄龄立刻会意道:“陛下,既然劣徒献了制盐之法,想必应有所考虑,不如听听小子怎么说?”
李世民也想见见秦浩的才能,颔首道:“秦浩,你来说说吧。”
秦浩歪着头整理了一下思路,望着李世民道:“陛下,小子认为救灾固然重要,然则现今最大的问题是在于蝗神天罚之说,百姓不敢反抗扑杀,此为当前最为急迫的事情。“
”哦?可细细道来。“
”是,陛下。小子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众位宰府亦可斧正。”
放下箱子,秦浩理了理衣衫开口道:“首先,陛下应亲赴灾区视察,表达关切。
此举可让百姓看到陛下对他们的遭遇是关心和重视的,能够拉近陛下与百姓之间的距离,使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关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不安情绪。
复次,陛下应自我检讨,主动担责。陛下曾言“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而百姓皆认为蝗灾乃是蝗神降下的天罚,心中定有对陛下的不满。
陛下此时如能自我检讨和有所担当,能让百姓觉得陛下是与他们站在一起的,能够增强百姓对朝廷的信任。”
说到此处,长孙无忌跳出来喝道:“秦浩,你胆大包天,竟敢出此逆言,来呀,不必,陛,陛下,秦浩目无陛下,狂妄至极,臣请斩此宵小。”
殿中一片死寂,无一人发出声响,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长孙无忌身上,那模样仿佛在看耍猴一般。
李世民亦是气得不轻,心中暗恼自己的大舅哥今日怎么如此沉不住气,即便要驳斥,等秦小子把话说完再开口也不迟啊?
又不能不给大舅哥面子,便温言安抚道:“辅机,当有容人之量才是。”接着,又转头对秦浩说道:“辅机方才失礼了,你莫要见怪,继续讲下去吧。”
秦浩颔首,继续说道:“又次,陛下要当众吞食蝗虫。此举向百姓表明陛下敢于挑战所谓的“蝗神”,鼓励百姓不要惧怕蝗虫,要积极采取行动灭蝗。
再者,陛下要向百姓承诺承担灭蝗的后果,消除百姓的顾虑。让他们放心捕杀蝗虫,如果有灾难陛下会独自承担,此举可彻底消除百姓因害怕触怒“蝗神”而不敢灭蝗的顾虑。
此外,就是朝议商定的组织救灾行动,为难民提供实际帮助。以盐为引换取粮食、物资对受灾百姓进行救济,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以及各地兴修水利等事。
相信具体事宜众位宰府定能滴水不漏的制定好。小子就提以上五点,请诸位宰府斟酌。”说罢静立一旁。
大家都有些惊讶,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子,能有这番见识,一眼就看到问题的关键,蝗灾的本质,
有灾不怕,怕的是民心。前四点若真的照做,还真的有可能解决掉蝗灾的困境。
李世民陷入深深的思索,他觉得秦浩的建议无比的正确,虽说建议里有让自己生啖蝗虫,让自己向百姓认错的举动,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办法是真的有用的,确实是解决目前一直困扰自己的难题的好办法。
不禁凝视着秦浩,又看了看房玄龄,房玄龄朝李世民摇了摇头,表示自己事先也不知晓。
李世民慨然一叹道:“此言深合朕意,众卿有何补充?”
大家都面面相觑,能想到的人家都说了,想不到人家也说了,实在没啥说的了,于是纷纷在筹粮、制盐,施粮、防疫、救治、安置、重建,安抚民心等具体事务上讨论起来,
最终李世民满意的拍了下御案,开心道:“今日之议,成果斐然。朕见众卿同心协力,为解百姓之困、安国家之局出谋划策,深感欣慰。
望尔等各司其职,将今日所议之事尽快落实,务必使百姓早日脱离灾厄,共享太平盛世。”
基调定完,众臣各自回家。
李世民又把房玄龄和秦浩留下,李世民对房玄龄道:“玄龄收了个好徒弟啊,待拜师礼时朕会为你准备一份大礼。”
房玄龄大喜道:“臣代劣徒叩谢圣恩。”
秦浩也在旁边傻笑着,李世民见秦浩如此率真,也不禁莞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