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秦风再起 > 第161章 烽烟四野(第2页)

第161章 烽烟四野(第2页)

“闯王!前头有座废庙!”探马从雨幕中钻出,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冷汗,“能避雨!”

高迎祥抹了把糊住眼睫的血痂,那是昨日与洪承畴亲兵队厮杀时留下的。他抬头望了望阴沉的天空,雨水顺着铁胄缝隙灌进脖颈:“进庙!生火!”

残破的山神庙里,篝火刚燃起,忽听梁上“咔嚓”一声轻响。

“有埋伏!”

孙传庭的伏兵从神像后、地砖下、房梁上暴起!陕西边军的锁子甲在火光中泛着鱼鳞般的冷光,雁翎刀专砍人腿——这是孙传庭研究闯军流寇战法后独创的“断蹄阵”。

高迎祥挥刀劈开两个刀牌手,却发现庙门外竖起三重拒马枪,枪头淬着幽蓝毒药。暴雨中传来孙传庭的冷笑:“高闯王,本抚用五百斤砒霜泡了这些枪头,特为你备的!”

庙内闯军突然惨叫——篝火里掺了生石灰,遇水沸腾!

混战中,高迎祥的亲兵队长突然反水,一枪捅穿他的坐骑。这汉子原是米脂驿卒,此刻满脸涕泪:“闯王!他们抓了额娘……”

高迎祥坠马瞬间,十八张铁网兜头罩下!网上缀满倒钩,扯下他半边脸皮。孙传庭缓步而来,乌纱帽下双眼如鹰隼:“听闻闯王爱听秦腔?本抚请了华阴老腔班,送你一程。”

暴雨中果真响起嘶哑的《金沙滩》:

“杨继业碰碑啊……魂归五台山——”

当关中战火正炽时,张献忠、罗汝才联军正悄然实施战略转移。是年秋,两部避开孙传庭主力,经郧阳、兴安翻越秦岭,如利刃般切入四川腹地。

九月,巴山夜雨涨秋池。

张献忠的革左五营踩着栈道腐木潜入四川,崖壁上“西江石壁”的摩崖石刻被泼上人血。罗汝才抚摸着新缴获的弗朗机炮,炮身上还沾着保宁知府的脑浆:“八大王,打成都还是重庆?”

“打个逑!”张献忠一脚踹翻俘虏的秀才,踩着《蜀都赋》竹简狞笑,“先屠了梓潼县,给朱家小儿送份中秋礼!”

那夜,七曲山大庙的魁星像被套上闯军红巾,文昌帝君手里的玉笏换成剥皮刀。

在剑州(今四川剑阁),他们遭遇明将罗万象阻击,起义军以夜袭战术破关夺城;至梓潼时,又巧妙利用暴雨夜色,渡过湍急的梓潼江直插敌后。据《明季北略》记载,张献忠除擅用"以走致敌"之策,更善用心理战——每攻克州县必枭斩贪腐官吏,开仓济民,故所过之处"饥民箪食壶浆以迎"。仅两月间,义军便连克绵州、泸州、巴州等重镇,前锋直抵川北重镇保宁(今阆中),迫使明廷急调湖广总兵秦翼明入川会剿。

十月初三,高迎祥的囚车抵京。

百姓争掷臭鸡蛋,却见铁笼里的“闯王”已成血人——孙传庭为防劫囚,挑断他手脚筋,用鱼线缝住眼皮。经过正阳门时,忽然下起冰雹,有稚童惊呼:“龙鳞!老天爷撒龙鳞了!”

最终在高迎祥被凌迟处死于京师,其部众由李自成收编,"闯王"大旗得以延续。

在河南的一个小村庄里,瘦骨嶙峋的孩子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大人满脸愁容,无奈叹息。突然,一阵激昂的歌声打破了村庄的沉闷:“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起初,只是几个年轻人小声哼唱,声音虽小,却带着希望与力量。很快,这声音像野火一般,迅速在村子里蔓延开来。老人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孩子们也跟着节奏蹦蹦跳跳,原本死寂的村庄瞬间充满生机。

村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激动地说:“这闯王真是咱穷苦百姓的大救星呐!只要他一来,咱就不用再交那要命的粮税啦!”旁边的年轻人用力点头,握紧拳头道:“没错!我要去投奔闯王,跟着他让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女人们虽然没说话,但眼中也闪烁着期待的光芒,开始默默收拾行李,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随着歌谣的传唱,越来越多的村庄响应。人们奔走相告,成群结队地汇聚在一起,等待着闯王的到来。当李自成的起义军出现在视野中时,人群沸腾了。大家挥舞着手中的旗帜,高喊着歌谣,热烈欢迎。起义军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还开仓放粮,救济饥民。百姓们看到希望,纷纷加入起义军,队伍不断壮大。

虽然高迎祥被抓住了,但是新的闯王诞生了,这个闯王——他姓李!

崇祯在城楼上眯起眼,看着那颗曾震动半壁江山的头颅被按上砧板,突然想起李长风——那个“十八子主神器”的谶语难道是他领会错了?

刽子手的鬼头刀落下时,一只信鸽掠过血雾,脚环上“济州”二字一闪而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