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亚湾棱堡的西面,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如火如荼地上演着。这里已然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工地,李长风花钱如流水,财力雄厚,在此大兴土木,构建起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作坊,为他的势力发展注入强大的工业力量。
经过三个月热火朝天的建设,李长风的布局已初具规模。
首当其冲的是研发中心,这座建筑外表看似普通,内部却别有洞天。李长风将来准备广纳各地的能工巧匠、奇人异士,将他们汇聚于此。以后这里将摆满各种稀奇古怪的器械、图纸和实验材料。研发人员们将整日埋头钻研,尝试改进现有的武器装备,探索新的工艺技术。会有人研究如何提高火铳的射击精度,会有人琢磨怎样增强火炮的射程和威力,还会有人思考如何打造更为轻便且坚固的盔甲。这里是创新的摇篮,每一个灵感的火花都有可能为李长风的势力带来质的飞跃。
紧邻研发中心的是船坞,巨大的船坞内,数艘船只正在修理。工匠们忙碌地穿梭其间,有的在切割巨大的木材,有的在为船身涂抹防水漆,有的则在安装船帆和索具。船坞不仅负责修理过往受损的船只,今后更是承担着新船建造的重任。从小型的巡逻艇到大型的战舰,这里以后都要有能力打造。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经验的积累,船坞建造的船只也会越来越精良,成为李长风海上力量不断壮大的有力支撑。
铁匠坊内,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铁匠们满是汗水的脸庞。他们挥舞着沉重的铁锤,有节奏地敲打着烧红的铁块,火星四溅。在这里,各种武器和工具将被打造出来,从锋利的刀剑到坚固的铠甲,每一件都凝聚着铁匠们的精湛技艺。铁匠们不断尝试新的锻造工艺,力求打造出更为锋利、坚韧的兵器,为士兵们在战场上提供可靠的装备。
木匠坊同样热闹非凡,木匠们凭借着手中的刨子、锯子等工具,将一块块木材雕琢成精美的物品。从船只上的木质构件到军营中的桌椅床铺,再到车辆制造所所需的车架,木匠坊的产出无处不在。他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以精湛的手艺为各个工坊提供不可或缺的木质部件。
火铳制造所内,工人们专注地进行着火铳的组装和调试。从铳管的打磨到扳机的安装,每一个步骤都严谨细致。这里不断改进火铳的制造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力求为军队提供更多、更好的火铳。同时,研发人员也在这里探索如何让火铳更加便于操作、提高射击速度和准确性。
火炮制造所则是一片忙碌而又危险的景象。巨大的炮身被浇铸成型后,工人们对其进行精细的加工和打磨。为了保证火炮的质量和威力,每一门火炮都要经过严格的测试。研发人员不断尝试改进火炮的设计,增加炮弹的杀伤力和射程,使火炮成为战场上的攻坚利器。
刀剑制造所内,匠人们精心打造着各种刀剑。他们选用优质的钢材,经过反复锻造、淬火等工序,打造出的刀剑锋利无比,吹毛断发。每一把刀剑都承载着匠人们的心血和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是士兵们近身作战的得力武器。
盔甲军服制造所内,女工们飞针走线,将一片片坚硬的甲片缝制成坚固的盔甲,同时也精心制作着舒适耐用的军服。这里注重盔甲的防护性能和军服的实用性,力求为士兵们提供最好的保护和穿着体验。
火药制造所周围弥漫着一股刺鼻的气味,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操作着各种原料,按照精确的配方制作火药。火药是战争中的关键物资,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武器的威力。因此,这里的生产过程格外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
车辆制造所内,工匠们打造着各种类型的车辆,从运输物资的马车到战场上的战车,应有尽有。他们不断改进车辆的结构和性能,使其更加适应不同的地形和作战需求。
在棱堡的北面,一片广袤无垠的集体农场如同一幅展开的壮丽画卷,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着勃勃生机。海南得天独厚的温暖气候,宛如大自然赋予的珍贵礼物,让这片土地成为农作物生长的天堂,水稻在这里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极大地提升了粮食产量。
中国的农民是最为勤劳的,经过几个月的开垦,集体农场已经像模像样。
农场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片随风摇曳的水稻田。李长风引入的优良水稻品种,在这里茁壮成长。修长的稻穗沉甸甸地低垂着,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丰收的希望。微风吹过,稻叶沙沙作响,像是在演奏一曲欢快的丰收前奏。每一株水稻都被精心照料,农人们穿梭其间,细心呵护着这份希望的田野。
除了水稻,玉米和红薯这两种高产作物也在这里安了家。玉米地里,粗壮的玉米秆像一个个挺拔的卫士,腰间挂满了饱满的玉米棒子。金黄色的玉米须在风中轻轻摆动,仿佛是它们俏皮的胡须。剥开玉米外皮,那排列整齐、颗粒饱满的玉米粒,闪烁着诱人的光泽,仿佛是大自然用阳光孕育出的金色珍珠。红薯则在肥沃的土地里默默生长,它们的藤蔓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农人们知道,在这片绿叶之下,是一个个甘甜可口、营养丰富的红薯,等待着被收获,为人们提供充足的能量。
而海南特有的农作物,更是为这片农场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在农场的一角,种植着大片的槟榔树。槟榔树身姿修长挺拔,羽状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大自然挥动的绿色羽毛扇。树上挂满了一串串青绿色的槟榔果,它们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橄榄,蕴含着独特的风味。在海南,槟榔不仅是一种特色美食,还承载着当地的文化习俗。人们闲暇时,总喜欢嚼上一口槟榔,感受那独特的刺激与韵味。
再往前走,便是成片的椰子林。椰子林生长迅速,今后,高大的椰子树将直插云霄,巨大的椰叶像一把把绿色的大伞,为树下的土地洒下一片片阴凉。圆润的椰子或挂在枝头,或散落在地,它们既是解渴的佳品,椰肉还能制成各种美味的食品,椰壳更是可以加工成精美的工艺品。椰林不仅是农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是带来了丰富的经济价值。
还有那菠萝蜜树,现在还小,但以后粗壮的树干上会挂满巨大的果实。海南的菠萝蜜个头惊人,表皮粗糙且布满瘤状凸起,然而打开它,却能看到里面金黄色的果肉,香气浓郁,甜蜜多汁,让人垂涎欲滴。这种独特的水果,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也逐渐成为农场对外销售的特色农产品之一。
李长风偶然间得到了一批土豆,敏锐的他立刻意识到这种作物蕴含的巨大潜力。彼时,粮食供应对于李家军和海南百姓来说至关重要,而土豆不仅产量高,且易于种植和保存,简直是天赐的宝藏。
他当即下令,在集体农场划出大片土地,大规模种植土豆。农工们在田地里忙碌穿梭,将土豆种薯细心地埋入松软的土壤。在李长风安排的农技人员指导下,大家精心照料着这些土豆苗,浇水、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随着时间推移,土豆迎来了丰收。一筐筐饱满的土豆被挖出,人们看着这堆成小山的新作物,既新奇又兴奋。李长风命人将土豆分发到各家各户,并让人传授各种土豆的吃法。聪慧的百姓们很快就开发出多样的美食。有的将土豆切成薄片,油炸至金黄酥脆,成为老少皆宜的美味零食;有的把土豆切块炖煮,与鲜嫩的肉块一同熬煮,炖出的汤汁浓郁醇厚,土豆吸饱了肉香,入口即化;还有心灵手巧的主妇将土豆磨成泥,加入面粉和鸡蛋,煎成香气四溢的土豆饼。一时间,土豆成为了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常客,深受大家喜爱。
在土豆种植取得成功后,李长风又从马尼拉的西班牙人那里引入了辣椒和番茄这两种新奇的作物。辣椒苗翠绿鲜嫩,番茄苗则带着几分娇弱。他安排有经验的农户悉心照料,在农场中开辟出专门的区域种植它们。
辣椒生长迅速,不久后,细长的辣椒挂满枝头,或青或红,像一串串喜庆的小灯笼。一开始,人们对这看似小巧却辛辣无比的东西有些畏惧,但在尝试将其切碎,加入菜肴调味后,瞬间被它独特的刺激口感所征服。无论是炒菜时撒上一把干辣椒炝锅,还是制作酱料时加入辣椒增添风味,都让菜肴变得更加美味可口,食欲大增。
番茄的成熟则稍晚一些,当圆润的番茄由青转红,宛如红宝石般点缀在藤蔓间时,引得众人纷纷围观。李长风让人将番茄洗净,切片后撒上白糖,那酸甜的口感立刻征服了大家的味蕾。还有人尝试用番茄煮汤,浓郁的番茄汤汁搭配鲜嫩的豆腐或鸡蛋,味道鲜美至极。随着时间的推移,辣椒和番茄也逐渐融入了当地人的饮食生活,为大家的餐桌增添了更多丰富的滋味。
在那广袤的土地上,除了生机勃勃的土豆、辣椒与番茄田,更远处,是随风摇曳的成片甘蔗林。修长的甘蔗茎杆粗壮挺拔,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青绿色的光泽,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微风吹过,掀起层层波浪。
李长风深知甘蔗蕴含的巨大价值,他组织起一批熟练的工匠,建立起制糖工坊。工坊内,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先是将收割来的甘蔗送入工匠作坊发明的手工压榨机,随着机器的转动,清甜的甘蔗汁汩汩流出。这些汁液经过过滤、澄清等多道工序后,被倒入巨大的锅中熬煮。工匠们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火候,目不转睛地盯着锅中的变化。随着水分逐渐蒸发,甘蔗汁慢慢浓缩,颜色也由浅变深。最终,经过结晶、分离等精细操作,一颗颗洁白如雪的白砂糖颗粒呈现在众人眼前。这些白砂糖质地纯净,颗粒均匀,散发着淡淡的蔗香。
李长风将这批上好的白砂糖运往陈婉君的万国货栈。消息一经传出,整个货栈瞬间热闹非凡。各地的商人、百姓听闻有如此优质的白砂糖售卖,纷纷赶来。万国货栈前人山人海,人们摩肩接踵,都想抢购一些这难得的甜蜜。
商人们敏锐地察觉到其中的商机,他们深知白砂糖在市场上的稀缺与受欢迎程度,毫不犹豫地大量采购,准备运往各地高价出售。百姓们则是被白砂糖的美味所吸引,想着买回去给家人尝尝鲜,或是制作一些甜蜜的点心。一时间,货栈内的白砂糖被抢购一空,陈婉莹和伙计们忙得不可开交。
这片集体农场,凭借着丰富多样的农作物种植,成为了李长风势力坚实的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