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念:“那现在怎么办。”
黎湘:“暂时没有办法,廖强的母亲从头到尾都不知道曾有人拿她威胁过廖强,她是安全的,也是无辜的,咱们不能真的动她。反过来,廖强去警局自首,这件事一定惊动了秦简舟,咱们只能等,看他那里有什么动作。”
辛念语气沉重:“我听分局民警的意思,廖强似乎只承认了借贷那些事,□□的部分一个字都没提。”
黎湘:“事情过了那么久,除非留下视频证据,否则谁能证实他□□?他自己当然不会说,那些受害者女性当时没有站出来,现在也不会。”
辛念半晌没说话,心绪尤为复杂。
她记得做社会新闻记者的时候,就多次产生过类似的无力感。
人们所相信的真相,以及事情真实的版本,和法律可以证实且依照法条判定的罪名,是三种完全不一样的“故事”。
比如说,一位不满十四岁的女生在懵懂无知的情况下,被自己最尊敬的老师以“爱情”为诱饵儿欺骗侵犯。待她成年以后心智成熟了,她终于明白那是“□□”。可时间已经过去很久,她去报警,老师咬死不承认,谁能证明他们发生过关系呢?更不要说“□□罪”了。
在这个女生心里,“诱骗”和“□□”是故事的真实版本。可如果这件事被曝光,在网上发酵,网友们相信的真相会是这样吗?
它会被扭曲,还会有一群人跳出来说,是女生不知自爱。接着就有人举例子,说某某女生勾引老师,后来分手,女生又说老师□□。明明是两件事,却会产生某种心理暗示,将这件事里女生的行为,扣在另一个女生的头上。
这个女生最终会被钉在耻辱柱上,人还活着,却已经达成社会性死亡的结局。
这就是所谓的“人们所相信的真相”,与其说是相信,倒不如说是“促成”。
思路转了一圈,辛念又舒了一口气,说:“如果我是秦简舟,我会做点事警告廖强,让他不要乱说话。比如给他母亲制造一点小意外。”
黎湘接道:“如果他真这样做,那就太好了。廖强虽然会守口如瓶,警方也会因此得知有人在威胁他,会深挖这件事。我猜廖强从林新跑路来春城,多少也和专案小组有关,可能他们那边已经掌握了某些线索指向他,只是还不确定,不好抓人。”
说到这,黎湘问:“周淮怎么样?”
辛念:“有点消沉。如果让他知道廖强没有跟警方说实话,肯定会很生气。”
黎湘:“劝劝他,叫他不要急。都等了这么多年了,再等等。”
辛念:“我明白。”
结束通话后,辛念走出房间,这才发现周淮正在厨房里忙碌。
进去一看,桌上已经备出三菜一汤的食材。
辛念:“这么丰盛?”
周淮脸色不太好,但还是笑着说:“之前都是你在做饭,我今天好些了,找点事情做换换心情。”
辛念:“我帮你。”
辛念说着就要去洗手,却被周淮拉住:“好了,我来吧。”
辛念没有坚持,看向周淮时,他却别开脸,看似专心切菜。
辛念片刻没有动,也没有言语,一时间厨房里只有切菜的窣窣声。
直到辛念抬起一手,轻轻放在他的背上。
周淮停了,一动不动地立在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