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国家立储更是人事之首重,更得防止投机行为,所以丁起一提“拟票”,在座诸人均无异议。
而宰执们显然都早有谋断,一阵提笔落纸的簌簌声后,众人皆已书下。
十一张纸均落了墨——立储之议,即使宰相也是不能提白的。
作者有话要说:关于杭州的京名,选择墨青竹读者君的提议,定为“长杭府”,某主要是考虑到以后一写到大定府什么的,括号里都要备注个杭州,好麻烦的说。长杭府里面有个杭字,大家一看就能想起是杭州,方便阅读记忆嘛~~~~~~
话说,每次写到吴安国这个人,某就会想起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里面的石光荣——为了战争而活的军人。不过,吴安国的文化比石光荣高多了,是正经考中进士的文官出身(当然统兵后已经转为武资了),或许文人一旦好武起来,比武人更狂热?吴安国是一个,李易也是一个。
写完这章后,决定出去晒太阳了,祝大家周末愉快:)
☆、立储之议
十一张白宣上总起来落了两人的名。
丁起、赵鼎、叶梦得、谢如意、李邴、郑彀的纸上是同一人:皇长子。
胡安国、朱敦儒、范宗尹、曾开的纸上写的是同一人:齐王。
如今皇宫里有两位大行皇帝过继的养子,皇长子原名赵伯琮,赐名赵瑗,现年十三岁;皇次子原名赵伯玖,赐名赵璩,现年十岁。
丁起六人立赵瑗的原因是在两名皇子中择年长者。
胡安国四人提的齐王正是前宋王赵谌,立他的原因是血统最近,而且已经成年可以亲政。
众人的目光一溜而过,最终落在卫希颜书写的那张纸上,眼神古怪。
卫希颜的纸上写了五个字:立太祖之后。
丁起代其他人说出疑问:“卫国师这是何意?”两位皇子都是太祖之后,立哪一位?——再者,卫希颜不会打这样的哑谜,“立太祖之后”此句必是另有深意。
卫希颜身形坐得笔直,目光扫视众人,“诸公可记得,当初大行皇帝确定过继皇子时,选择太祖后裔之因?”
座中除了郑彀、曾开是后入二府外,其他人均亲历此事,自然记得——当初议立过继皇子时朝中争议不决,后来皇帝在朝上说夜里被太祖托梦,称:“汝祖自摄谋,据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当还我位。”是故在太祖七世孙中择了两位年幼者过继。
胡安国当即驳道:“昔日议立皇子时,大行皇帝心有忌讳,故有立太祖之后其说。如今忌讳不存,自是当立血统最近且年长者为储,克承大统,亲政以安中外。”
胡安国说的“大行皇帝忌讳”,座中诸人除曾、郑二位之外都心中了然,当时皇帝忌讳已经南归的前靖康帝、宁王赵桓,故以“归位太祖之后”为由过继皇子,以此断绝宁王复位及宁王子孙继位的可能。
但如今赵构驾崩,这种隐晦于心的帝王忌讳自然没了,朝臣们自不必顾忌于此,而当以对国家有利为重——论血统、年龄及处政经历,赵谌都比赵瑗要合适得多。胡安国、朱敦儒、曾开都是基于这种考虑议立齐王。而范宗尹则是出于他的“孤臣”之路考虑,必须选立成年能亲政的继位者,就算赵谌即位后仍然感念他们父子与卫希颜的旧谊,但在帝权面前一切情谊都是浮云,皇帝总是需要完全忠诚于他的臣子,而这就是范宗尹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