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性极大,侮辱性极强。
汉语里难道没有程度副词吗?哪怕说论文观点几乎没有创新性呢?
被从头到脚全盘否定后,闻笛痛定思痛,挑灯夜战,大幅修改,再次投稿,又熬了两个多月,才收到了回信。
他颤抖着点开邮件,小心翼翼地往下拉,然后……
很遗憾地通知……
他啪一声把手机按在桌面上,脑袋一下一下磕着桌沿。
说实在的,他的水平一直在普刊和会议论文转悠,投《外国文学研究》有点高攀了。但导师非要他投c刊,一次不成还折腾第二次,眼看小半年过去了,论文还没投出去。
导师名下不缺论文,缺的是c刊论文。不管学生水平如何,都先往c刊轮一圈,反正耗的不是自己的时间,无本万利的买卖。
被拖住的学生可就惨了,万一审稿速度慢,就是白白浪费几个月。闻笛心知肚明自己能力有限,完全没有在学术界扬名立万的意思,只希望导师能饶了他,别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上空耗时间,要是拖到延毕,那他把头磕出血来也没用了。
微信突然开始持续震动。
闻笛掀开屏幕看了眼,又啪一声合上了。
说曹操曹操到,导师来活了。
闻笛的导师名叫刘浩,现年四十五岁,就教授的年纪而言远不算老,但有一身“为老不尊”的毛病,组里人私下都叫“老刘”,闻笛也是这么备注的。
老刘:【资深教授的材料,你整理一下,3号之前发给我。】
资深教授是近年才有的职称。我国的院士制度只面向理工农医,人文社科没有与之相当的学术称号,所以教育部启动了“设立资深教授岗位,给予院士待遇”的计划。在国家号召下,t大终于想起来自己是综合性大学,出台相应政策,促进文科专业发展。
闻笛叹了口气。看来,老刘对自己的期望和对他的期望一样,都是那么不切实际。资深教授名额有限,前两年评上的都是系主任和院长级别,哪里轮得到一个在学术和行政上都不突出的教授。这就和自己投c刊一样,一开始就注定是白费功夫——当然,费的都是自己的功夫。
而且……
闻笛快把手机捏碎了。平时要改论文的时候,这人像个欠债的远房亲戚,十天半月杳无音讯。等到自个儿申请职称,需要学生干活了,突然变成活人了!
写申请资料是常事,但能不能有点时间观念。他还有一堆文献要看,给他这么赶的ddl,是不让他睡觉吗!
接下来明明是国庆,法定假日,连口气都不让人喘!
他深呼吸几次,压住疯狂输出的欲望,卑微地回复:老师,3号可能有点来不及,5号可以吗?
老刘的回应来得很快:【5号之后我有事,你早点发过来我看看。】
闻笛盯着屏幕瞪了好久,回复了一个“好的”,外加一个ok的手势。
他是一个26岁的亚健康青年,谁说他需要睡眠呢?
逮着导师在线的机会,他又赶紧问:【老师,那篇莎士比亚跨文化改编的论文,要不投投s大学报呢?】
老刘很快回复:【你别天天盯着水刊,一个t大学生一点志气都没有。好好改改,下次试试冲《外国文学评论》。】
闻笛深吸一口气——他这不是自甘堕落,这叫有自知之明!国内英语文学一共才多少c刊,一年才能登上几篇文章啊,他就没听说有哪个师兄师姐成功过!
就让他发论文吧!!!
一口气没吸完,微信又跳出来一条,是人文学院的行政:【同学,文科楼显示屏的宣传片该换了。】
下面紧跟着一条:【奖学金答辩在8号,麻烦尽快组织一下。】
然后又来一条:【保送生面试的材料整理完了吗?】
闻笛摸了摸额头,已经青了,不能再撞了。
他叹了口气,一字一句地打:【宣传片学生会那边刚拍好,马上就去换。奖学金已拉群,材料正在收集。】
t大博士工作有三类,助管、助研、助教,博士生可以三选一,工资都是一个月2700。助研负责科研助理工作,助教负责习题课和批作业,助管负责……系里教学相关的一切杂务,比如博士生、保送生面试,毕业生信息统计,奖学金答辩,还有……学院宣传,比如教学楼的显示屏。
工作高不高级无所谓,毕竟有点儿工资,闻笛不忿的是,他只拿一个助管的工资,却干了三助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