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初,二毛学艺一个月左右,村里一位老人去世,他跟着家人去吊唁。
他的师傅则作为知客先生老早就就到了。
农村的红白事都是在家里招呼客人。
灵堂搭在门口的空地上,孝子们已经提前告知亲朋好友,现在跪在棺材前,一一跪拜感谢前来吊唁的客人。
老人的棺材会在灵堂放三天,然后再送去殡仪馆焚烧,取回骨灰后安葬。
虽然已经不推行土葬,但是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殡葬仪式是对逝者最基本的尊重。
要说谁家结婚了可能周围邻居就到日子包个红包带着嘴就可以了,但是如果谁家遇到白事,那附近的老少爷们妇女媳妇都会去搭把手。
整个流程讲究颇多,而且一步一步一点不能出错。
这个以后会详细介绍,这也是后代后代子孙对老辈孝道的体现。
吊唁完毕,主人家还会邀请大家吃一顿丧宴,有些地方叫白宴。
老一辈人办白宴对菜肴都有严格的讲究跟忌讳。
一般来说,豆腐在很多地方被认为不宜上桌,因为其色泽纯白,给人哀伤、清冷之感,且谐音“都福”与丧事氛围不合。
然而,在南方部分地区,豆腐被视为对亡者的敬意,不可或缺。
甚至有些地方丧宴叫豆腐宴。狗肉也是常见的忌讳之一,因为狗被视为人类的伙伴,食用其肉往往引发争议。
红烧肉等色泽红亮的菜肴也被认为与丧事的沉重氛围相悖。
成双成对的菜肴也被视为禁忌,因为丧事是告别与分离的象征。
中国地域广阔无比,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只要尊重理解就可以了。
宴席刚进行一半,二毛就听到隔壁桌哄闹起来,估计喝多了,开始划拳比酒。
旁边二毛的奶奶说到:“谁家小子那么不讲规矩,在白宴上面喝酒喝那么开心。”
“是隔壁的几个孩子,主家孩子跟他们关系不错,听说一起做生意的。
看到家里老人去世了,来吊唁的,喏,路边几辆豪车就是他们的。”搭话的是住二毛家前院的一个大娘,姓刘。
二毛抬头看过去,就见几个大腹便便的年轻人,光着膀子,各个脖子带着大金链子,正划拳喝酒,争的脸红脖子粗。
奶奶“咦”了一声,“那个肚子最大,脖子最粗的不是咱们村王寡妇家儿子吗?
这才几年不见,咋胖成这样了,差点没认出来。
脖子都要比脸还粗了,这一喝多脸红的像卤过的猪头似的。”
“嗨,你天天忙啥呢,这都不知道?陈寡妇家儿子自从入赘到邻村以后没几年就发了。
现在生活可好了,有钱那不得可劲吃那。”
刘大娘滔滔不绝的说着,磕的瓜子皮还在嘴角,嘴角因为她的滔滔不绝还有干掉的唾沫。
她吐了一口继续说“王寡妇男人病死了以后,他家穷成什么样了,给那一二十岁小子饿的面黄肌瘦,手指头还没鸡爪子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