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主角穿越为赵括的 > 第17章 兵不厌诈(第1页)

第17章 兵不厌诈(第1页)

赵括“啪”地一声,把刻有《太公六韬》残页的竹简狠狠拍在案几上,那声响在营帐内格外突兀,好似一记重锤,敲得众人心里一颤。彼时,墨离正全神贯注调试新改良的床弩,青铜齿轮咬合,发出有节奏的“咔嗒”声,此刻却戛然而止。墨家匠师抬眼,瞧见竹简边缘那刻意做旧、仿若被岁月虫蛀的痕迹,瞬间心中透亮,明白主将又要布下一场瞒天过海的大棋局。“传令下去,让士卒每日演练春秋时期的鱼丽之阵。”赵括拿起朱砂笔,在摊开的地图上重重画了个圈,圈定之处,正是长平战场的要害之地,“记得让伙夫在炊烟里掺些艾草,营造出怠战厌战的假象。”他补充道,语气中满是不容置疑的坚定。

三日后,长平营地宽阔的校场上,赵军士卒整齐列阵,机械地重复着古老的鱼丽之阵。伍长们扯着嗓子喊口令,那声音透着过时的味道,仿佛从久远时光飘来,带着刻意营造的懈怠。负责了望的斥候目光敏锐,时刻留意着天空动静。当秦军的侦查鹰隼如黑色闪电般掠过营地上空时,一幅奇异景象映入眼帘:本该隐匿行踪、避免暴露的旌旗,此刻却故意肆意招展,鲜艳的旗面在风中烈烈作响,好似生怕秦军看不见。更有甚者,城墙下三三两两的士兵聚众闲聊,声音不小,谈论的皆是“长平易守难攻,不如坐等秦军粮尽”之类的话,言语间满是懈怠之意,仿佛这场关乎两国命运的大战,与他们毫无关系。

如此种种,通过鹰隼和细作,如同无形的风,迅速传回王龁耳中。老将军坐在营帐内,手中摩挲着那柄刻满战功的铜戈,每一道刻痕都是他戎马生涯的见证。听着斥候绘声绘色描述赵军的“懈怠”模样,他嘴角缓缓勾起一抹冷笑,那笑容里,既有对赵括的轻视,又带着几分胜券在握的自得。“赵括果然是个纸上谈兵的竖子。”他冷哼一声,随手把斥候呈上的密报丢进火盆,看着火焰迅速吞噬纸张,化作灰烬,“传令下去,加强巡逻,密切监视赵军动向。但不必太过紧张,一群守着老阵法的乌合之众,不足为惧。”他的声音在营帐内回荡,透着久经沙场的自信与豪迈。

然而,在这看似懈怠、毫无斗志的表象之下,赵括如同隐匿在黑暗中的顶级棋手,有条不紊地实施着自己精心谋划的计划。他亲自把关,从众多士卒里挑选出三百名悍不畏死的死士。这些人眼神中透着决绝与坚毅。赵括命他们换上秦军服饰,每个细节都力求逼真,从衣甲款式到配饰样式,无一疏漏。他们腰间皆藏着墨家特制的火油囊,这火油囊看似普通,实则暗藏玄机,只需一点火星,便能燃起熊熊大火,成为烧毁秦军粮草辎重的致命武器。与此同时,赵括还派出一队精壮士兵,奔赴山谷。他们手持铁锹、锄头,日夜不停,在山谷中挖掘暗渠。附近的溪流被巧妙引入营寨,清澈的水流潺潺流淌,为赵军确保了充足的水源,足以应对长期围困。

“武安君,秦军的侦查越来越频繁了。”副将站在地图前,眉头紧锁,神色忧虑。地图上,密密麻麻的红点标记着秦军的侦查路线,仿若一张逐渐收紧的大网。“我们这般示弱,会不会真让他们以为有机可乘?”副将说出心中的担忧,目光投向赵括,等待主将的回应。

赵括不紧不慢地擦拭着父亲留下的青铜剑,剑身寒光闪烁,映出他冷峻如霜的面容。“范雎老谋深算,王龁更是沙场宿将。”他把剑缓缓入鞘,剑刃与剑鞘摩擦,发出清脆声响,“若我们只是一味固守,反倒会引起他们的怀疑。只有让他们看到‘破绽’,才能引蛇出洞。”他的声音沉稳而坚定,仿若夜空中的启明星,驱散了副将心中的疑虑。

深夜,万籁俱寂,月色如水。赵括带着墨离,沿着一条隐秘小径,来到一处山洞。洞口被茂密的植被遮掩,若非熟知路径,极难发现。洞内堆满了新制的弩机和箭矢。弩机散发着冰冷的金属光泽,箭矢整齐排列,箭头寒光凛冽。墙壁上挂满了详细的地形图,山川走势、道路分布、敌军营地位置,都标注得清清楚楚。墨离点亮火把,跳跃的火光将两人的身影投射在洞壁上。赵括走上前,手指在地图上划过,精准地标注出一个个红点。“这里,还有这里。”他的声音低沉却有力,“在这些地方埋设蒺藜和绊马索,再布置强弩手。等秦军进入伏击圈,便是他们的葬身之地。”他的眼神中透着必胜的决心,仿佛已经看到秦军陷入绝境的惨状。

与此同时,在秦军营地,范雎端坐在营帐内,神色凝重。他收到了关于赵军“懈怠”的密报,手中摩挲着写满情报的竹简。看着上面关于赵括“只知演练古阵,不谙变通”的描述,他眼中闪过一丝疑虑。范雎深知,战场局势瞬息万变,赵括绝非等闲之辈,这般异常表现,背后定有深意。“派人再去打探,务必查清赵括的真实意图。”他把竹简递给心腹,语气冰冷,“告诉王龁将军,切不可轻敌。赵括此人,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心腹领命,匆匆离去,范雎望着他的背影,陷入沉思,心中隐隐有种不安,仿佛即将踏入一场未知的危险棋局。

十日后,秦军的侦查骑兵终于按捺不住,如同饥饿的狼群,对赵军防线发起试探性攻击。赵括站在了望塔上,身姿挺拔,目光如炬。他看着秦军骑兵如潮水般涌来,在距离城墙百步之外停下,马蹄扬起阵阵尘土。赵括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仿若一只狡黠的狐狸,看着落入陷阱的猎物。他举起令旗,轻轻一挥,守城的士兵们心领神会,瞬间做出慌乱的样子。箭矢纷纷射出,却漫无目的地飞向天空,毫无准头,仿佛守城士兵们已吓得手足无措。

“果然如此。”王龁站在远处,用望楼车观察着赵军的“狼狈”模样,心中的警惕又减少了几分。他看着赵军混乱的防线,心中暗自得意,认为赵括不过如此。“传令全军准备,三日后发起总攻。”他大声下令,声音坚定而洪亮,仿佛胜利已经在握。却不知,此时赵括正在营帐中,与将领们围坐在地图前,商议着最后的部署,一场更大的危机正悄然向秦军逼近。

“记住,明日秦军进攻时,前军佯装败退,将他们引入山谷。”赵括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一条蜿蜒曲折的路线,仿若在绘制一幅猎杀的蓝图,“弩手在两侧埋伏,等敌军进入射程,听梆子声为号,万箭齐发。胡骑营从后方包抄,截断他们的退路。”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钉入木板的铁钉,坚定无比。将领们纷纷点头,眼神中透着对主将的信任与决心。

第二天清晨,天色微明,晨曦尚未完全驱散黑暗。秦军的号角声骤然响起,划破长空,如同一记记重锤,敲在大地之上。王龁亲自率领三万精锐,身着厚重铠甲,手持锋利兵器,向着赵军防线发起猛攻。士兵们呐喊着,步伐整齐,气势汹汹。赵军前军按照计划,稍作抵抗,便开始撤退。他们沿途丢弃了大量的兵器和旗帜,兵器散落一地,旗帜被随意丢弃在泥沼之中,仿佛赵军已慌乱逃窜,毫无斗志。秦军见状,以为赵军不堪一击,顿时士气大振,紧追不舍,如同饥饿的猛兽追逐猎物,一步步踏入了赵括精心布置的陷阱。

当秦军进入山谷时,两侧突然响起刺耳的梆子声。那声音尖锐而急促,仿若恶鬼的咆哮。瞬间,千张弩机同时发出轰鸣,巨大的声响震得山谷嗡嗡作响。箭矢如暴雨般倾泻而下,遮天蔽日。秦军士兵们惊恐地抬头,却无处可躲,被密集的箭矢纷纷射中。王龁这才惊觉中计,脸色瞬间变得煞白,他连忙大声下令撤退,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喊杀声中。此时,他回头望去,却发现退路已被胡骑营截断。胡骑们骑着高大骏马,挥舞着长刀,如同一股黑色洪流,冲向秦军。山谷中喊杀声震天,秦军陷入了混乱,士兵们四处逃窜,相互践踏,场面一片狼藉。

“放火烧粮!”赵括站在高处,俯瞰着战场局势,见秦军阵脚大乱,果断下达命令。早已埋伏在秦军后方的死士们听到号令,纷纷掏出腰间的火油囊。他们身手敏捷,迅速点燃火油囊,丢向附近的粮草辎重。熊熊大火瞬间燃起,火舌迅速吞噬了秦军的补给。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刺鼻的焦味弥漫在空气中。秦军士兵们望着燃烧的粮草,心中的恐惧愈发强烈,士气彻底崩溃。

王龁在亲卫的拼死掩护下,奋力突围。他看着自己精心准备的攻势化作泡影,心中懊悔不已。他怎么也没想到,那个被传言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竟能设下如此周密、环环相扣的陷阱。而此时的赵括,正站在高处,冷静地指挥着战斗。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掌控全局的自信,仿佛这场战斗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他的预料之中。

这场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当夜幕降临时,战场上一片死寂。秦军丢下了数千具尸体,狼狈撤退。赵括站在营门前,望着满地狼藉,战场上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他的脸上并没有露出胜利的喜悦,神色依旧冷峻。他知道,这只是范雎和王龁的一次试探,真正的决战还未到来。而他精心营造的“纸上谈兵”假象,已经成功迷惑了敌人,为接下来的战略部署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秦军营地,范雎看着败报,久久沉默。他的脸色阴沉得可怕,手中的竹简被捏得微微变形。他终于明白,赵括远比自己想象中难缠。“传令下去,加强防御,暂停进攻。”他对心腹说道,声音低沉而压抑,“赵括这一招虚虚实实,倒是让本相刮目相看。不过,这场棋局,才刚刚开始。”他的眼神中透着不甘与决绝,仿佛在向赵括隔空宣战。

而在赵军营地,赵括正在营帐中总结此战的得失。他看着地图上重新标注的红点,那是根据战场形势调整后的战略要点。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心中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兵不厌诈,这场与秦军的博弈,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谋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