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123

小说123>主角穿越为赵括的 > 第2章 墨甲初现(第1页)

第2章 墨甲初现(第1页)

邯郸城南那座废祠,在暮色的笼罩下,宛如一位风烛残年、满身疮痍的老兵。断垣上的垩墙饱经风雨的无情侵蚀,斑驳陆离的墙皮下,层层叠叠地显露出墨家独有的墨色涂鸦。那些标志性的齿轮与矩尺图案,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岁月。门楣之上,那残缺了右下角的“墨”字,恰似一把凌空悬着的矩尺,尽管形单影只,却依旧执着地守护着这座曾经的墨家重要据点。赵括紧紧跟随着墨离,小心翼翼地穿过齐腰高的野草。不经意间,靴底碾碎了几株绽放着淡紫色小花的远志。这种草药,墨家弟子常常用来止血疗伤,此刻却只能在瑟瑟秋风中,孤独地摇曳生姿,无人问津。

“留神门槛。”墨离的声音里,带着岁月沉淀下来的沙哑。当他的手掌轻轻搭在赵括肩上时,赵括清晰地感受到,那层薄茧之下蕴含的硬实力量——那无疑是常年握持矩尺与刻刀,日积月累留下的深刻印记。朽坏的木门轴不堪重负,发出一阵痛苦的吱呀呻吟。与此同时,门楣上的铜铃骤然响起,清脆的三声,惊得梁上栖息的寒鸦扑棱棱地展翅高飞。祠堂内部,三具缺首的禹王雕像呈品字形整齐排列。位于最中央的那尊禹王,手中仍紧紧握着半片残破的竹简,仿佛在向后人无声地讲述着大禹治水的古老而伟大的智慧。供桌上,竹简被麻绳整整齐齐地捆成十二摞,最顶端的木牍上,刻着“非攻”“节用”等彰显墨家理念的箴言,然而,如今却被一幅崭新绘制的秦国地图覆盖了大半。

赵括的目光,瞬间被墙上的地图牢牢吸引,再也无法挪开。这幅秦国郡县图,是用松烟墨混合蛋清精心绘制而成。墨线纵横交错之间,暗藏着惊人的玄机——每十条横线与竖线相交的地方,都标着极小的“方百里”字样,这正是墨家“计里画方”术的雏形。他伸出食指,沿着陇右郡的边界,缓缓地轻轻划过,指尖沾着的木炭粉簌簌地掉落,却显露出底下层层叠叠的修改痕迹:最底层标注着“粟十万石”,中层被朱笔改成了“十五万”,最上层则用焦墨重重地圈红,并注明“二十万石”。

“这已经是第三版了。”墨离说着,从供桌下费力地拖出一个三尺长的桐木匣。匣子里,十二卷竹简整齐地码放着,每一卷都清晰地标注着测绘的时间。“第一个墨家弟子回来的时候,断了三根手指。”墨离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沉痛,“秦人在函谷关设立了‘司盗律’,胆敢擅自绘制地图的,一律斩首。”他轻轻抽出最上面的那卷竹简,边缘处还残留着褐色的血渍,触目惊心。“这是子明用左手刻下的。他说,陇右的麦田一望无际,秦人正在把牧草甸改造成连作田。”

赵括的手指停留在“阡陌封疆”的注疏之上,商鞅变法的条文,在他的脑海中如潮水般自动展开:“诸男夫十五以上受田百亩,明码授爵,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地图上那些整齐划一的方格,正是“废井田,开阡陌”这一变革的具象体现。每一道墨线,都如同秦国耕战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力量。“秦律虽然严苛,但却巧妙地让耕与战成为了一枚钱币的两面。”他突然想起长平之战时那惨烈的场景,秦军的伤兵即便身负重伤,仍趴在地上,拼命抓取赵军的首级——因为那意味着能为家人换取一亩珍贵的良田。“墨小兄弟,秦国如今到底有多少‘军功田宅’?”

墨离翻开一本牛皮封面的图册,里面精心贴着各地墨家弟子冒着生命危险拓印回来的秦简。“上郡的每一个县,必定都有‘爵田碑’。”他指着咸阳周边密密麻麻的方格说道,“斩首一级,就赏赐一顷田地,宅地九亩。这些看似普通农田的地块,实际上都是秦军的‘授田方阵’。战时,他们就是勇猛无畏的士兵;闲时,便化身勤劳的农夫。甚至连他们使用的耒耜,都是特制的兵器。”

就在这时,木门“砰”的一声被撞开,一股带着铁锈腥味的夜风,猛地灌进了祠堂。苏三娘的身影如同夜枭一般,敏捷地闪了进来。她腰间的牛皮袋,撞击着铜制腰牌,发出细碎而清脆的叮当声。“西市的胡商坊,有个卖毡毯的秦狗。我瞧见他靴底沾着雍县特有的红胶土。”她一边说着,一边利落地抖开皮袋,三枚半两钱顺势滚落,在禹王像的脚下停住。钱孔处那个小小的“郑”字,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冰冷的寒光。“上个月,他收了三车潞麻,车轴上刻着‘栎阳工室’的暗记。”

赵括俯身拾起铜钱,借着微弱的火塘微光,仔细辨认着穿口处的刻痕。这是商鞅变法后设立的市亭标记,每个商市的官铸钱,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专属印记——“郑”代表阳翟市,“雍”则代表旧都雍城。苏三娘又从皮袋里抖出五枚铜钱,其中一枚边缘缺了一角。“这枚是从马夫嘴里撬出来的。”她解释道,“他说那些潞麻都缝在骆驼鞍垫里,走的是河西的隐秘暗道。”

“潞麻的纤维坚韧异常,确实是织甲胄的上等材料。”墨离接过铜钱,拿起矩尺,仔细丈量着穿口的直径。“秦人去年在陇西郡新设立了‘工室’,专门织造‘玄甲’。每一副甲胄,需要用到潞麻二十斤。”说着,他忽然从供桌下取出半幅破损的秦甲残片,甲片内侧刻着极小的编号“上造-七”——这表明,这是只有第七等爵位的士兵才有资格穿戴的甲胄。

三人围坐在火塘边上,陶罐里的姜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蒸腾而起的热气中,混杂着苏三娘身上淡淡的胭脂香,以及墨离身上特有的墨香。赵括撕下一块硬饼,放在火上烘烤。不经意间,他发现饼面裂开的纹路,竟与墙上的秦国地图隐隐暗合,这一巧合,让他心中不禁一动。“秦国若是得手,必定会派遣重兵压境。”他说着,拿起炭笔,在地面上缓缓画出赵秦边境的大致轮廓。笔尖在“长平”二字上,不由自主地停顿了片刻——那里,曾是他命丧黄泉的伤心之地。“上党地势高耸险峻,犹如卡在秦赵之间的一颗尖锐利齿。若赵国吞下它,必然会梗在喉咙;若舍弃它,反倒能保得安宁。”

“弃之?”墨离放下手中的竹简,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疑惑。“冯亭献地,这可是天赐良机啊……”赵括摇了摇头,打断了他的话:“秦强赵弱,这是明摆着的大势。当年乐毅大破齐国,靠的是五国合纵的力量。如今秦国一家独大,赵国若是独自承接这把利刃,必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他抬起手指,指向地图上的齐魏两国,“唯有联合齐国和魏国,以此来制衡秦国,同时加固赵长城,坚守险要之地,方能避开秦国的锋芒。”

苏三娘突然将半块烤胡饼重重地拍在火塘边,饼面上的胭脂印记,在炭灰上烙出了一朵红梅般的图案,煞是好看。“说得倒轻巧!”她忍不住嗤笑一声,“赵王连中山王陵里的青铜方壶都要挖出来,摆在正殿炫耀,更何况是上党那十七座城呢?”说着,她从袖中摸出一片残破的玉璜,边缘刻着中山国特有的山形纹。“上个月,王宫派人去灵寿城,连中山桓公的棺椁都撬开了,就为了寻找那对‘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

墨离沉吟着,缓缓展开一幅列国粮草分布图。“齐国坐拥鱼盐之利,魏国占据河济之饶,而赵国则有代马胡犬的优势。”他的矩尺轻轻划过太行山脉,“倘若用代郡的战马,去换取齐国的海盐、魏国的粟米,既能增强我们的军备实力,又能削弱秦国的粮草储备。要知道,秦人虽然善于耕种,但却缺少战马,也没有海盐来腌制军粮。”

赵括忽然想起长平之战时,赵军因为缺乏食盐,导致伤口溃烂,士兵们痛苦不堪的惨状。想到这里,他的指尖不自觉地摩挲着火塘边的盐罐。“苏大姐,那些收购潞麻的秦商,可曾与邯郸的‘谒者署’有过往来?”苏三娘挑了挑眉,反问道:“你是说王宫的采购官?前几日,我亲眼看见平原君的家宰,正往秦商的马车上搬运青铜剑,那剑鞘上还刻着中山国的蟠虺纹呢。”

火塘里的炭块突然“啪”的一声爆响,溅起的火星,落在墨离展开的“军功爵制”绢帛上。那上面,用朱笔清晰地标注着二十等爵的晋升路径,从最低的“公士”,一直到最高的“彻侯”,每一级都明确对应着具体的田宅、臣妾数量。“斩首一级,便可授爵一级。”墨离的指尖轻轻划过“簪袅”“不更”等爵位,认真地解释道,“这就意味着,秦军每五人组成一伍,若是斩首数量不满,伍长就得受死;要是斩首超过规定数量,全伍都能授爵。”

赵括紧紧盯着“上造”爵对应的“宅地九亩”,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秦军士兵胸前那闪闪发光的青铜爵牌。“这样的制度,让秦人一听到要打仗,就满心欢喜,一见到敌人,便奋勇向前。”他伸手抓起一块木炭,在地图上果断地圈出秦军的粮道。“但是,千里迢迢地运送粮草,每日耗费巨大。倘若我们能截断他们的陇右道与河内道,秦军必然会不战自乱。”

墨离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夜空中闪烁的星辰。“墨家弟子曾在函谷关看到,秦军的粮车每行驶十里,就必定会更换拉车的牛,车轴上刻着‘工师之印’。但是……”他说着,忽然从木箱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个青铜弩机,“他们的弩机射程,仅有百步,而我们改良后的……”

“等等。”赵括接过弩机,仔细端详,发现弩臂处刻着细密的齿纹。“这是墨家的‘望山’刻度?”墨离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自豪的神情。“矩子改良了瞄准装置,将弩臂缩短了三寸,却在弩牙处增加了青铜卡榫。”他一边演示着上弦的动作,一边说道。机括发出的轻响,竟比秦军弩机低了两个音阶,十分轻微。“用太行山精铁锻造的弩箭,射程可达一百二十步,而且发射的时候,悄无声息。”

苏三娘忽然从袖中抖出一张浸过药汁的羊皮纸,上面用密写术画着邯郸商市的详细布局。“西市的秦商,背后有‘黑冰台’的暗桩撑腰。”她用袖箭尖轻轻戳着地图上的“郑”字标记,“上个月,有个卖酒的秦狗,腰间挂着刻有‘内史’字样的玉牌,那可是秦国掌管财政的高官。”

赵括将弩机部件轻轻地按在地图的上党位置,忽然想起蔺相如曾经说过的话:“商君之法,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他抬头望向窗外浩瀚的星空,心算着秦国的耕战数据。“墨小兄弟,秦国现在征收‘户刍’,是按照井田制,还是按授田制来执行?”墨离翻开秦简,认真查阅后回答道:“自从商君废除井田制,现在是按‘百亩授田’来征收,每户每年要出刍三石、藁二石,专门用于饲养战马。”

“也就是说,秦国每增加一万户,就能多养三千匹战马。”赵括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道弧线,若有所思地说道。“而赵国的代郡,恰好卡住了秦国的战马来源。”他忽然转过头,看向苏三娘,“大姐,能不能让你的兄弟姐妹们,在秦商的酒囊里,悄悄掺些麻沸散?”苏三娘咧嘴一笑,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早试过了,他们的水卒鼻子可灵了,能尝出三钱以上的药味。不过……”她神秘兮兮地掏出一个小瓷瓶,“我从胡人那里弄来的‘醉马草’,掺在马料里,能让战马整整三日都不嘶鸣。”

晨光初绽,柔和的光线洒在废祠的禹王像上,为其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赵括在地图的上党郡位置,用力画下一个大大的叉,旁边郑重地注明“拒之则安”,接着又在齐魏边境画了个双环标志。“联合齐魏,需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利’,用战马去交换粮草;第二步是‘危’,向他们展示秦国必定东向进攻的危险态势。”墨离一边点头,一边认真记录着。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问道:“公子可曾听说,秦国正在推行‘初租禾’,按照实际田亩来征税?”

“这恰恰体现了秦律的严苛。”赵括望着逐渐清晰起来的邯郸城,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晨鼓之声。“但是,严苛的律法之下,必定会有疲惫不堪的百姓。”他将半枚袖扣,轻轻地按在地图的邯郸位置,袖扣上的玄色甲纹,与墙上的墨家矩尺纹完美地合璧。“从今日起,我们要让秦人每收一石粮食,都得时刻担心背后冷不丁射来的弩箭;每侵占一寸土地,都仿佛能听见凄厉的胡笳悲鸣。”

苏三娘将淬毒袖箭,猛地插入禹王像的断颈处,忽然笑着提议道:“要不,在秦商的货物里,偷偷缝上‘赵括死矣’的帛书?”赵括摇了摇头,眼神坚定而深邃。“不,我们要让秦人深信,赵括从未存在过——直到他们在长平那场铺天盖地的箭雨里,亲眼看见那个本应早已死去的身影。”

晨光之中,废祠的“墨”字门楣终于完整地显现出来。赵括忽然惊讶地发现,门楣的木纹,竟然天然地形成了一个“甲”字,与墨离袖口的徽记相互呼应,相得益彰。此时,墨离正在仔细地收拾改良后的弩机部件,苏三娘则用胭脂在供桌上认真地画着商市暗桩分布图。而赵括自己,正小心翼翼地将那三枚带有“市亭”标记的半两钱,系在腰间——这,便是他与历史展开博弈的第一枚关键棋子。

当邯郸城的晨钟悠悠敲响第七声时,三人一同走出了废祠。苏三娘忽然伸出手指,指着街角的胡商坊说道:“瞧见那个戴着羊皮帽的秦狗了吗?他昨天买了二十张牛皮,说是要给赵王制作箭袋。”赵括嘴角微微上扬,轻笑一声:“那就让他带回去吧。不过,箭袋里,得缝上我们精心准备的‘礼物’——比如说,一张画着错误粮道的地图。”

秋风轻轻掠过废祠的断垣残壁,将墙上的秦国地图吹落一角,露出背后隐藏着的墨家箴言:“兼相爱,交相利”。赵括忽然恍然大悟,他们此刻正在践行的,正是用“利”来制衡“力”,用超凡的智谋来抵御严苛的律法。而这一切伟大事业的开端,不过是三个身怀绝技的人,在这座破旧的废祠里,凭借着炭笔、矩尺和袖箭,勇敢地画出了改变历史的第一笔。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