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居然能得到皇的允许在京师右所试点改革,当自己看到那份计划的时候,还真不敢相信,这样的计划居然会出自一个千户之手!那其中闻所未闻的制度,练兵法,已经可以和兵法大家戚继光相提并论了。三天三夜的不眠不休,让申时行对这个计划赞叹不已,也让他对这个从没见过的千户越发地感兴趣。
主动向皇要求来监工,是因为申时行确实不放心。这样所谓的试点改革,他从来没听说过,却又觉得似曾相识。之前张居正的改革,是直接下发公文强制地方执行,比如说考成法,优点是明显的,缺陷也是致命的,申时行一掌大权,立刻就将其废除了。它那种硬性规定带来的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
假若能选择一个地方,对考成法进行为期一年的试点改革,并不断地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最后将成熟完善的考成法再推广至全国,怎么也不会出现当时那种局面。张居正的改革大业又怎么会随着人身死而夭折?
申时行在心中感叹着,你朱一刀若是能早生十年,或许现在的大明就又是一番局面。
&ldo;跟我好好说说,你这个试点改革,它到底要做的是什么?&rdo;老奸巨猾的申时行一眼就指出了试点改革的目的所在。
老朱笑了笑:&ldo;其实就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rdo;
申时行突然浑身颤抖不已,激动起来!
难怪他觉得这个试点改革似曾相识!这不就是阳明先生的心学精髓所在吗?!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
他从小的目标就是做圣贤,所以他父亲平生二次打他:第一次是在他要求向皇讨兵,去征伐鞑靼的时候,父亲王华愣了半晌,随手拿起一本砸在了他的头:&ldo;让你小子狂!&rdo;
第二次是他对父亲说我想做圣贤的时候,父亲王华想也没想直接劈脸给了他一耳光:完了完了,我王家百世英名眼看着就要毁在这个小兔崽子身!
但王守仁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还是选择了这条路,首先要做的就是悟道。因为他相信,只要懂得了道,这天下万物便可掌握于自己手中。道这个东西比较晦涩难懂,简单点说!
一、道是个稀罕玩意儿,是很多人一生追求的。
二、无论什么职业什么工种,悟道之后都是有很多好处的。
三、悟道是很难的,能够悟道的人是很牛的。
就这么多,其实我也是不大明白
其实这已经属于古代哲学的范围,王守仁大兄弟为了这个所谓的道,曾经苦恼了很久很久。
在悟道的过程中,他病倒了,并且对朱熹的圣贤之语产生了疑惑:他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在随后几年,几次会试他都没有考到一个好的结果。于是备受填鸭式教育折磨的王守仁决定放弃了。房苦读有什么用?还是熟习韬略才是报国之道。于是他又开始习武,学习兵。
第三次会试,居然中了!而且还是二甲!
然后王守仁被发配到工部,也就是现在的城乡建设部,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大明公务员。但是他在这种每天不停重复的生活里却觉得痛苦,觉得没有激情其实现在很多人也是这么个想法。
在穷极无聊之时,他在大脑里还是思索着朱熹的那些圣人言。慢慢地,他感觉到,朱熹的那些圣人言中存在着巨大缺陷:存天理,去人欲。通俗点说,就是为了心中所追求的崇高道德,可以去掉人性中最基本的。
但是在一座寺庙里,和一位禅师对话后,他对朱熹的话越来越觉得怀疑。因为他问哪个禅师,还有家人吗?想她吗?禅师低下了头说有,是母亲,怎能不想啊!王守仁就说道,这没有什么可丢人的,想念自己的母亲,此乃人之本性啊!
禅师哭了。第二天就请辞还俗回家,探望自己已多年未见的母亲。
王守仁从此悟道了人生的一条真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理由,人性都是绝对不会泯灭的,它会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
第六十九章
从那一刻起,王守仁越发坚定了自己的怀疑:朱熹很有可能是错误的…他开始明白,人性本恶,就意味着它还有善良的一面。以人性本恶为由,就绝对地压制人性,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不过很快他就遭遇了人生的第一场大挫折:他为戴铣伸冤,并且大骂刘瑾是权奸。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被刘瑾打了四十大板后流放到贵州的龙场驿当驿长,其实就是龙场招待所所长。
王守仁当然不会去那种鸡不生蛋鸟不拉屎的地方受罪,半途中就逃之夭夭了。
但是父亲王华并没有骂他,而是赞扬他这件事做的好,做得对,这才是我大明官员该做的事情!而且还劝他,既然是朝廷让你去贵州,那你就去,不要给你的敌人留把柄。
到了龙场王守仁一看,他没有下属,没有官服,没有编制,甚至没有办公的地方,彻底傻了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王守仁始终没有放弃。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面对着一切困难和险阻,依然泰然处之,坚定前行的人,必定会成功!无数的例子都证明了这句话。
他的一只脚已经踏在了成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