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着,天正帝就将心中的疑问问了出来,道:&ldo;宛城的百姓是如何愿意出工修渠的?&rdo;要知道修渠可是个苦差事,当年隋炀帝修运河的时候,就激起过不少民愤。
&ldo;启禀陛下,一是因为宛城情况确实不好,百姓也想要过好日子,这修渠引水是唯一解决宛城困境的办法;这第二个原因就是因为臣给了百姓足够的工钱。&rdo;陆若华笑道。钱这个东西真的很重要。修渠是大事,百姓累得要死,却是白做工,换谁谁都不愿意做。有了足够的工钱,百姓日子有盼头,生活有了保障,自然愿意尽心修渠引水。
&ldo;钱是哪来得?&rdo;天正帝赶紧又问道。还是那句话,这些年陆若华并未伸手向朝廷要过钱。
&ldo;臣之前跟陛下上奏过,臣开通了边市。&rdo;所谓边市,便是边疆之市,在此,大燕的商人可以和别国的商人交易。譬如以茶叶和盐交易马匹。
&ldo;边市?&rdo;天正帝听到这句话后不由有些疑惑,道:&ldo;这边市的作用如此之大吗?&rdo;突然,天正帝想到什么皱眉道:&ldo;你是让官府的人去做起了商贾的生意?&rdo;要知道大燕不是没有边市,相反,北疆南疆都有,特别是北疆,那的马市,是大燕优种战马的主要来源。可就是如此,也没有听说哪个边市可以让地方也跟着富庶起来的。毕竟这样的市集,得利最多的还是商贾。但是大燕律有明确规定,官府不得从事商贾之事。
&ldo;臣岂敢违反大燕律例。&rdo;陆若华赶紧澄清道:&ldo;臣只是划归出一片地方,引进各地的巨商,在这一片地方,各家商铺每年上交商铺租金,商铺只租不卖,臣是靠这租金得来的银钱去修渠的。&rdo;
&ldo;有这么多的商人愿意去宛城做生意?&rdo;天正帝有些不信道。宛城地处边塞,又是荒凉之地,怎么会有这么多巨商愿意过去做生意。
&ldo;有的。宛城虽荒凉,但是却是边关要塞,北靠北辽,西面是西凉,南面是咱们大燕,东面是金国。北辽多战马,西凉盛产各色珠宝玉石和香露等,东面的金国却是擅冶铁,铁器锋利。而咱们大燕最为富庶,丝绸,茶叶,盐,瓷器,粮食等都是它们追捧的东西。&rdo;
&ldo;大燕各地的巨商愿意来此处,有两点原因。一是因为臣免去了他们的的三年赋税,这个臣上奏后朝廷是批准的;二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谋利。&rdo;陆若华看不只是天正帝,在场的人都有些不明白,解释道:&ldo;陛下试想,若臣是贩卖丝绸的商贾,在此地臣不仅可以不交税就卖掉绸缎,还可以将北辽,西凉,金国的特产贩卖到大燕各地。要知道在宛城,进到这些货物的价格一定十分便宜,但是这些东西若是贩卖到京城和江南富庶之地,甚至可翻上两到三倍的价格,高者如香露可达十倍,他们怎能不愿意来宛城?&rdo;
&ldo;所以,这两年宛城来的商贾越来越多,臣每年靠着这租金足以供养宛城的百姓。而且因着各地商贾汇聚,宛城的百姓就可以买到更便宜的东西,比如这稻米,就比京城的便宜一半。如此,宛城的百姓自然可以果腹,甚至是吃饱穿暖,衣食无忧。&rdo;陆若华解释道。
&ldo;正是因为有了钱,臣才有底气去修渠。&rdo;陆若华想到这些年在自己的努力下,宛城的百姓过得越来越好,脸上露出了笑容。
&ldo;宛城如此富庶,北辽等国……&rdo;天正帝说到这有些想不通,原本的宛城如此荒凉,北辽等国都要隔三岔五进攻宛城抢粮食,如今宛城几乎成为了边疆的粮仓,为何这些却没有了战事呢?说实话,不只是他没弄明白,就是沈思和清平侯等人也诧异着。
他们对宛城的了解只存在于奏折的只言片语之中,但是如今京中的商贾中越来越多的人都说自己的货是从宛城而来,这些货物质量具是上等,受到不少世家,甚至是皇家和官府采办的注意,再加上宛城这两年缴纳的赋税都和江南等地持平了,他们这才注意到宛城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所以,他今日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将陆若华宣进来,就是想要听她讲讲宛城是如何改变的。
第142章心腹
&ldo;在宛城可以买到天下各地的东西,价格还要比别处低廉。&rdo;陆若华看天正帝不解,将其中的利害一点一点分析道:&ldo;试问若是能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取物品,谁还会想要去发起战争,当然除了那些天生喜好激战和想要以战争谋取利益的人。&rdo;
除了战争狂,并没有喜欢去打仗,特别是普通的士兵,虽然战争能够让不少人快速得到升迁,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可能是牺牲。
&ldo;比如北辽却茶和盐,他们以前发动战争更多的因为缺少粮食和这两者,如今臣在此开边市,他们可以以自己的马匹从宛城换得他们需要的粮食和茶叶等物。&rdo;陆若华解释道:&ldo;北辽盛产战马,马匹价格高昂,他们只要饲养足够的战马就足以从宛城获得他们想要的粮食。既然可以以和平的方式换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何必通过战争呢?&rdo;
最原始的战争是因为什么引起的,不就是因为粮食和生存吗?虽说如今的战争掺杂着权力和野心,但是其中最多的还是因为这粮食,特别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没有适宜种植粮食的土壤,所以只能靠抢掠维持自己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