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9年春,筹备数月的大清中央银行在京城盛大开业。
鎏金的匾额在晨光中闪耀,朱红色的大门缓缓推开,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镇守两旁,一场精心谋划的货币革新,就此拉开大幕。
开业没多久,一条消息如同野火般在京城大街小巷迅速蔓延——朝廷亏本发行新币,民众只要完成兑换就等于赚到。
起初,这条消息只在茶馆酒肆里,被人们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三两人凑在一起,压低声音议论。“听说了吗?这次朝廷铸新币,花的银子比换来的多得多,简直是亏本买卖!”
“真的假的?要是这样,那赶紧去换,不就白捡便宜了?”随着消息越传越广,民众的好奇心和贪欲被彻底勾了起来。
这一切皆出自弘历的谋划。新币推行之初,民众对其接受度不高,习惯使用旧币的百姓,对新事物难免心存疑虑。为了打破这一僵局,弘历决定再次采用“饥饿营销”的手段。
在弘历的暗中指示下,内务府选派了一批机敏的人手,乔装成普通百姓,穿梭于京城的各个角落,有目的地散布消息。
这些人混在人群中,绘声绘色地描述着新币发行背后的“亏本真相”,言辞间信誓旦旦,仿佛亲眼所见。很快,街头巷尾都在热议此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新币兑换。
与此同时,中央银行内工作人员看似忙碌,实则有条不紊地限量兑换。
每日开放的兑换窗口有限,排队的长龙从大门蜿蜒而出,一眼望不到头。不少百姓为了能换到新币,天还没亮就赶来排队,生怕错过机会。
按照弘历的安排,户部尚书兼任大清中央银行第一任行长海望在京城各处张贴告示,告示上详细阐述了新币的制作工艺、防伪特征,以及发行新币对国家经济的深远意义。
为了进一步打消民众的顾虑,海望还在中央银行举办了多场公开答疑会,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加。
答疑会上,一位老者忧心忡忡地问道:“尚书大人,听说朝廷亏本发行新币,这是真的吗?”
海望微笑着耐心解释:“老人家,朝廷推行新币,旨在规范市场,造福百姓。亏本只是暂时的,等到新币全面流通,市场繁荣起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大家尽早兑换,既能享受新币带来的便利,又能助力国家发展。”
就在众人将信将疑时,提前安排好的几位“托”站了出来。
小商贩王五激动地挥舞着手中的新币,大声说道:“我最近用新币交易,不仅方便快捷,还省了不少麻烦。
这么好的事,大家还犹豫什么?”在他们的带动下,现场气氛瞬间被点燃,原本观望的百姓纷纷加入兑换的队伍。
然而,就在京城百姓为新币热议不断、踊跃兑换时,民间商票行业却弥漫着一股质疑的气息。
京城最大的票号“万丰票号”内,檀木八仙桌旁,掌柜赵崇武面色凝重,指尖反复摩挲着中央银行发售的新币。
账房先生弓着身子,语气急切:“掌柜的,朝廷亏本发币这事,怎么想都透着蹊跷。
铸币耗费巨大,朝廷怎么可能平白做赔本买卖?背后说不定藏着大谋划,咱们做商票生意的,得小心应对。”
赵崇武重重敲了下桌面,沉声道:“没错,咱们票号向来与现银打交道,新币贸然入局,很可能打乱咱们的经营节奏。”
很快,万丰票号率先表态,通过旗下分号向往来商户传达对新币的疑虑,众多中小票号纷纷响应,一些民众也对新币推行的抵制情绪愈发浓烈。